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十三期---《比知识还多》
在刘润老师《5分钟商学院》,有一次邀请了爱德华.德.博诺来回答问题,那节课上介绍德.波诺先生,数据是85本著作,被译成超过40种文字。
在豆瓣上有其相关信息,给出了翻译成中文的九本书:
据我所知,至少还有六本没列入其中。
这六本包括:
一、《六块价值牌》
我将专门撰文推荐这本书,敬请期待。
我觉得对价值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很有意思,很有必要。
这些年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多少听闻。我还看到有人专门论述背后的哲学意味等等。
价值观问题是根本问题,三观是否相合成了人们是否能在一起愉快玩耍的标准之一。有人甚至将其与血缘关系相提并论。
王烁老师在一期认知训练营,又强调《不要强合三观》,告知我们三观有生理上的缘故,引用了《正义之心》的研究,不同人的价值排序往往是不同的。而可能都充满正义之心。
《正义之心》作者认为道德形成有六大支柱:
王烁老师认为正因为三观可能不同,才有了套利的可能。
--------------------------------
二、《六双行动鞋》
这周日,计划这周的读书会就选这本书,同时结合今日分享书籍《比知识还多》的第六部分 CoRT6 行动。
行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行动的几句话如下:
向自己提问:“我现在最应该做什么?”
---《阿兰.拉金/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
--------------------------
我的幻想毫无价值,我的计划渺如尘埃,我的目标不可能达到。一切的一切毫无意义--除非我们付诸行动。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
立刻行动。立刻行动。立刻行动。从今往后,我要一遍又一遍,每时每刻重复这句话,直到成为习惯,好比呼吸一般,成为本能,好比眨眼一样。有了这句话,我就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迎接失败者避而远之的每一次挑战。
----引自《羊皮卷之九》
------------------------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引自《王阳明:传习录》
-------------------------
“我们会说话,但并不懂表达;我们会奔跑,但不懂赛跑;我们认识每一个文字,但未必懂文字组成的道理。但我们以为自己都懂。你知道懂的标准是什么吗?”苏业问。
雷克摇摇头。
“当你毫不费力地去做,甚至不用这种方法或道理去做会感觉不舒服,你才算真正懂这个道理。”
“如果我做不到,就是不懂?”
“你能做到,但做不好,依旧是不懂。”苏业道。
雷克想了想,道:“也就是说,你提出了一个'验证标准’?”
“对。我们的感觉不可靠,我们的想法不可靠,甚至连我们的大脑也在不断欺骗自己。如果我们找到一个验证标准,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苏业道。
---引自《永恒之火/众神世界》第202章《以终为始》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引自《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以上是牛人的看法与实践,现实中,则是拖延,畏难,找借口,知道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或者鲁莽,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顾此失彼,功亏一篑;
又或者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坐以待毙,心如死灰,绝望无助.......
我们需要行动的智慧!
----------------------------
三、《六个思考框》
这本书是今天搜索才知道,真是一本畅销书总是会跟着多本类似的书籍,哪怕是畅销书作者也难以免俗,要把某个品牌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这一系列六开头的书籍,都源于《六顶思考帽》的畅销。真是666啊!
混乱是思考最大的敌人,面对日益纷杂的信息困扰,想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六个思考框》是专门为解决《六顶思考帽》中白帽子难题而设计的思考工具,它顺应大脑的图优原则和单线程原则。
针对这些思考模式,德博诺博士一如既往地给他们设计了形象,这一次,他使用的是六个不同的几何图形。
1 目的:三角形
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用信息的目的引导注意力。
2 准确性:圆形
我们根据信息来确定行动、信仰或意见,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如何确定信息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3 观点:正方形
关注信息中的偏见或中立程度,关注信息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因为这会影响我们使用信息的方式。
4 兴趣:心形
兴趣是无用的,但是它是信息最有吸引力的一面。对兴趣的敏感性可以帮我们储备大量的背景信息。
5 价值:钻石形
这个信息的价值是什么?用钻石形框架发掘信息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价值。
6 结果:板形
我们应该把结论或结果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考虑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引自百度百科《六个思考框》
我个人觉得爱德华.德.波诺属于典型的,如果想搞清楚某件事,就写一本与之有关的书吧!像这本《六个思考框》就是与白色思考帽紧密联系的思维框架;而其中的钻石形代表的寓意又与《六顶思考帽》可以密切结合在一起。
而下面的这本《简化》,则与在《比知识还多》CoRT5 信息和情感中,涉及到简化和澄清这个主题相关;《六块价值牌》与价值相关;《六双行动鞋》与CoRT 6 行动相关;CoRT 4 创造力与《横向思维》《水平思考》《创新思维训练游戏》密切相关。作者的CoRT 课程算是一条主线。
----------------------------------
四、《简化》
这本书在得到每天听本书有解读!
我听完了,做了一副思维导图:
《简化》这本书让我想到了著名的断舍离的哲学。
都是在与我们的贪欲作斗争。虽然理智上我们知道人终究一死,许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必执着。但正因为人必有一死,为啥不执着?执着不执著的态度似乎与人终将一死无关。刚好构成了今天分享中,在矛盾这个范畴中的一个视角,FCo, False Conclusion.
之所以说人必有一死,所以不必执着,我们来看看背后的逻辑推演
---死后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也有许多种看法:
a 唯物论的看法:
人死如灯灭,尘归尘,土归土,元素会分解,重新进入循环,意识会消失,不再有感觉,有自我,万念皆空。
b 佛教的看法:
进入轮回,如果没有证得涅槃,没有成佛或阿罗汉,总之就是修行不到位,将进入六道轮回
c 道教的看法:
灵魂能够转世、附身、封印,有些人可以修炼成仙,位列先班,自己于虚无中开创仙家福地。
d 基督教看法:
会或者因信基督而上天堂,或者因为不信而下地狱;当耶稣复活之日,一切将被审判,我们或者仍然会复活。
e 迷信的看法:
魂魄消散,或者过奈何桥,喝孟婆汤,投胎转世,甚至可以荫蔽后人,或者成为冤魂索命等等。
f 科幻的看法:
进入更高的位面或者平行宇宙;保留这一世的记忆,经历新的旅程;或者完成穿越,穿越到亿万光年之外,融合记忆,开始新的人生......
g 不同地区不同人的看法:
像《寻梦环游记》反映的墨西哥,的看法,人死后进入亡灵世界,那个世界好像与现实世界有很多重合,保留着现实世界的能力,地位,,荣誉甚至爱好,只是没有了肉身。如果直系亲属又没有留下照片,甚至无法在亡灵节来探望亲人。如果没有人记得,就会真正在这个世界上消散。
我想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估计也有其想法,像男性迎娶处女什么的;
而西藏信教的人们,举行天葬,对于死后的世界估计也有不同的看法,好像有中阴身什么的说法,还有一本书叫做《西藏生死书》。
------------------------
我个人相信的是唯物论,所以有如下的推论:
1,人必有一死;
2,死后就没有了感觉,既没有喜欢,也没有讨厌,也无法拥有;
3,死后身外之物也无法带走---哪怕烧了陪葬,也不代表就会带走;
4,对于无法永远拥有的事物就不必过于执着;
5,由此,可以推出生前贪恋的物品,情感,习惯等等,都不必过于执着,因为它们都不可能长久存在。
这个推论中,最大的假设争议在于4,什么叫做过于?什么叫做执着?为什么对于无法永远拥有的事物就不必过于执着?
因为无能为力吗?也就是说执着不执着都不影响结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切都会过去,都会崩毁,都会经历成住坏空。但真的如此吗?这个所谓不影响结果,指的是什么?在多长的时间,多大的范围?
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但并非我们如何活着就不重要,就没有区别。
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但事件是绝对的,某个事件发生了,那么就是发生了,任何力量都无法抹除其发生过的事实。
人们改变的只是这个事件的影响。
那么执着本身这个事件,不也同样具有永恒的意义么?
只是这样的执着,让我想起了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否为了这样的事情,永远达不成想要达到的目标---至少以这样的方式,是否应该执着?
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追求某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的过程中,也许会有别样的收获,这样的事实也屡见不鲜,所谓美丽的误会。
我曾听过远航的哥伦布,本来想去的是印度,但是其指导理论是错的,也没有达成去印度的目的,但他发现了新大陆;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牧羊少年想寻求宝藏,但最后发现宝藏就在自己出发的原点,而更重要的宝藏则是整个追寻的过程。
以上又都是尽管最初执着的目标最终都被证明是幻想,但结果却非常美好的例子。人们因此甚至认识到,理想的可贵也许就在于永远不可能达到,但在追寻的过程中,却可以让追寻者更加美好,或者感觉更加美好。
当然,如果这份理想不止是自己的,而且强迫他人也必须有,则会很容易如哈耶克所言,出于致命的自负,带着奔向天堂的美好愿景,而义无反顾地自己甚至裹挟着他人冲向地狱。
这时候又必须是实践检验真理,要听取所有人的反馈,而反馈总是滞后,选择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又总是问题的关键。
----这一切反馈的背后其实又都是为了构建因果关系,休谟认为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只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幻觉,所以所谓社会事实,又来自于共识,尤其是那些宏大的叙事,尤其如此。
越扯越远了。估计有人已经认为不知所云了。也许确实,超出了个人的实践,也确实容易不知所云。回到最初执着不执着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1,对自己诚实,要有验证标准
最好在最初将目标写下来,哪怕是模糊的方向,运用概念将目标固定下来,避免事后的目标偏转;
2,要非常重视反馈,但也不能太灵敏
要允许有波动,但还是要诚实,波动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不叫波动,而是错误,需要纠正;
3,保持开放的头脑,万物皆变,唯变不变
情况变了,那么方向、方式都要改变,也许最抽象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的目标可以不变,但抽象的总要落地,落地的方式可以改变,常常也必须改变。
4,要执着就执着吧!
为了放下,也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得到。得到了,反而发现不过尔尔;而没有做到,夸谈不过尔尔,也许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
五、《柯尔特教程(上下)》
这本书应该是《比知识还多》的扩展版,还附有视频培训课程。我当时就购买了下来,花了大价钱,但似乎还是没有第一时间阅读,学习与实践。
真是汗颜。
想起妻子今日警告我,以后不要买书了,要看书就看电子书,京东电子书啥都有---算是炫耀其会员资格及购买的京东阅读本吧!
我说不妨先搜一搜,搜不到再买,可以不?
答曰不可以。反正你买了也不看,家里没地方堆!
我在想,人生立下一个小目标,买一个有一大排书架的书房,有钱就可以自己话事,这种感觉比起因为没钱,所以处处憋屈,总是强了许多的。
又想,我这不是图书管理员么?也许要是我相信图书馆就是我的书房,估计心情会好很多。
六、《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这本书很有意思,给出了许多实操的创新技巧。
其中一项是随机词汇的刺激,书中给出了一个随即词汇清单,然后通过随机的方式,选中其中一个词---可以通过随意想出一个数字或者掷骰子等方式。
然后由这个词,进行联想展开,看这个词代表的概念能否激发帮助解决待解决的问题或激发想产生的创意。
这种方式让我想起了占卜以及荣格的理论。
我并不相信《易经》六十四卦可以预测未来。但我觉得对于卜卦得出的卦象,进行的个人解释,联想确实对于个人有影响。背后的原因,心理学解释是自我实现的寓言或者选择性注意。
前者是影响未来,后者是解释过去。
当然,荣格的理论则认为存在神秘的巧合,心之所想,会以神秘的方式影响卦象,卦象也以神秘的方式预测着命运。
巧合不是一种偶然,它是由你的集体潜意识引发的一种必然
爱德华.德.波诺对于创新思维推崇备至 ,认为幽默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本质,模式的转换,所以需要无关的刺激来激发。
回到这次的读书分享,我主要讲了CoRT 5 信息和情感这一部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下三个方面:
1,间接的方法比直接的泛泛而谈更管用
核心是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而高质量的思考要有过程的指引(常表现为思维模型),有开阔的视角(常表现为平性思维)
2,作者提出了十个范畴,二十个视角
这十个范畴与二十个视角分别是:
a 信息
FI: Information In
已知的信息
FO: Information Out
遗漏的信息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可以利用5W1H来辅助思考
这六方面不全的信息,要存疑。一件事,一句话要放在相应的背景下去理解。
b 提问
FQ: Fishing Question
钓鱼式问题
SQ:Shooting Question
射击式问题
FQ是开放式问题,用于探索,在情况未明的时候,适宜于问这样的问题;
而SQ则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给人感觉攻击性较强,有咄咄逼人的意味,在法庭质询中常常使用,如果头脑不清,常常被诱导性提问,问话中隐含了许多陷阱。
交叉询问是在审判或听证中由与传唤证人出庭作证的一方相对立的一方对该证人进行的询问,被誉为是人类为探明事实真相的最伟大的发明,是发现事实真相的最有效的法律装置。
---引自《【国智讲坛-4期】交叉询问的实务技巧》
SQ用于检验事情,询问者心中已有定见。
3, 线索
CS: Clues separated
独立线索
CC: Clues combined
复合线索
这个步骤的关键是要首先对于每个独立线索仔细考察,分析记录其可能暗示的事情,给出多种可能的假设与解释;
然后再将所有线索结合在一起,看是否能给出更清晰一致的暗示,还是出现了矛盾或错误思考结论。
这样做的核心目的是避免确认偏误,避免开始就被成见所左右。
4,矛盾
Co: Contradiction
矛盾
FCo:False Conclusion
错误的思考结论
矛盾就是信息之间不一致,所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既可能出于自身利益,偏见而撒谎,也可能囿于自身见识,经验,而只看到片面的事实。
这也是交叉询问的意义,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坐井观天等告诉我们的道理。
而错误的思考结论,则主要是逻辑推理上的辨析。
有些时候某些思考结论是违背逻辑推理原则:譬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与充分理由律等;
我对逻辑规律的总结,可参看:
有些时候某些推理是受到限制的。图尔敏模型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5,猜测
SG:Small Guess
小猜测
BG:Big Guess
大猜测
6,信任
BP: Belief-Personal
信自己
BO: Belief of Others
信他人
以上思考,观念主要来自《信任的速度》一书
7,现成观点
RM-H Ready-Made as Help
利用现成观点作为帮助
RM-S Ready-Made as substitute
利用现成观点作为置换
8. 情感
EM:Ordinary Emotion
普通情感
EG: Egoemotion
自我情感
对于上图所谓能量级,我是忽略的,但对情感描述的词,还是很全面的。
所谓自我情感就是维持自我全能自恋,维护自我形象的各种自我追求: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大自傲,追求自我正确,害怕受人愚弄,自我认知一致性等
8,价值
VH Value-High
高价值
VL Value-Low
低价值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什么有价值?
什么更有价值?
什么最有价值?
10,简化与澄清
SF: Simplify
简化
CF:Clarify
澄清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的简单,但不要太简单。
简化的反义词是复杂,复杂不等于丰富;
澄清的反义词是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