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三期《休谟》

休谟是18世纪的英国人,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与启蒙思想家

今天分享的得到的每天听本书,介绍了他的故事,很有意思。他被同时代的其他思想者充分认同,并被后世学人深入研究。

与他同时代的亚当.斯密与他一同开启了苏格兰的思想启蒙,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写过《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对于休谟的评价是“总之,无论在休谟生前还是死后,我始终认为,他在人的天性弱点所允许的范围内已经近乎一个全智全德之人。"

他写作了六卷本《英国史》,相当于中国的司马迁,在他生前,就是因为英国史的写作而名声鹊起,广为人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如是评价他的这部史学著作:”英国史的声望没法再高了,它也许是迄今为止用任何语言写成的历史中最好的一部。

他出生于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家庭,却没有信仰宗教,相反,对于宗教有深入的批评,他在《论神迹》中留下了这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任何证词都不足以确立一个奇迹,除非这种证词的谬误要比它所要确立的事实更加神奇。

这句话很有力,很有贝叶斯分析的意味。我来解读一下哈,一个人说他亲眼看到了一个人死而复活,我们听了最好的回应就是呵呵。

因为他在说谎,被骗的可能性比他所要证明的事情更可信。或者换一种情境,我们看到一个人死而复生,我们被骗或我们看到的人其实没有死的可能性比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是事实的可能性更大。

许多科学家后来表达过类似的意见,像著名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就说过,非同寻常的论断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

以上是对于休谟的成就的简单叙述。这本书分为五章,分别是:

1,生平与个性

2,目标与方法

3,物体与自我

4,原因与结果

5,道德、政治与宗教

我认真读完了1,翻看浏览了2,3,4,还没来及看5。

书的篇幅不长,但读起来很不容易,因为谈的是哲学,比较晦涩、深邃,很多地方看得我昏昏欲睡。

我听了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效期至 2020.02.19

《大卫·休谟传》| 青年维也纳解读

结合1,对于休谟有了更多亲切的认识,他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

对于3,4,我昨日推荐《哲学并不神秘》,加之听有书解读《人性论》,也多少有些了解,所以听起来很有意思。

黄渡海荐书第七期---推荐《哲学并不神秘》

这两个方面刚好是他哲学观点中很令人感兴趣的两个方面:

1,他延续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与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形成对照

2,经验主义从洛克开始,经贝克莱发展,然后到他大成。

贝克莱是大主教,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外在的物质并不存在,只是观念的集合,关键是心灵,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观念;

而休谟则对贝克莱进行了批判,否定了自我的存在,认为自我是一种虚幻,这也是第三章物体与自我标题的来源。

休谟影响最大的是他对于因果律的挑战,认为我们认为的因果关系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只不过是我们心灵的一种习惯。

我们观察到重复出现的事实的频繁连接或恒常连接,会产生一种期待这种规律性重复出现的心灵习惯或习俗。

这种观念第一次听到,很让人震动,难以接受,至少我当时就有如此感受。

现在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我儿子问为什么?我有时能够回答,有时就很无语,最后的回答就是没有什么为什么,就是这样规定的,就是这样发展的等等。

对于因果关系的辨析,万维钢老师花了好几期解读《为什么》这本书。

我今天也分享了王烁老师在2020年30天认知训练营中的一期

21 因果:最后得靠分寸感

讲的非常的好,值得反复听。

王烁老师在这节课中提出休谟指出的因果关系不可靠,源于他认识到一切事实经验的因果关系的阐述,其实都来自于归纳法,而归纳法建基于齐一性,齐一性其实又是通过归纳法论证的,所以基础并不坚实。

过去一直没发生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不会发生

去年的认知训练营,有一期王烁老师讲的就是索罗斯对于波普尔的推崇,提到波普尔的演绎法,其实我是不太明白的,演绎法基于某些基本原理或者基本前提,而这些基本原理或基本前提除了来自经验,还能来自什么呢?

哪怕数学的公理体系,哥德尔也证明必然是有某公理是无法证明的,必须先验的承认 。

当然波普尔还提出了可证伪性这个科学标准,也很有名,不过对于实际的科研工作者其实也没啥卵用,科学工作者用的方法还主要是培根提出的归纳法以及实验的方法。

王烁老师提出休谟之后的学者、思想家为因果关系打补丁,提出的因果关系的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实验。

利用随机分组消除实验对象的差异,然后施加一个变量,通过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来判定变量的影响。

为了消除实验者以及实验对象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前者可见罗森塔尔效应,后者则是安慰剂效应),往往还加上双盲这个条件,现在在研制的对抗新冠的药物就在进行这个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而我之所以不相信双黄连或者任何宣称有独特效果的中药试剂,民间土方,也是基于他们都没经过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检验。

当然,哪怕有效果,也许也只是安慰剂效应或者瞎猫碰到死耗子。

对于求生的人当然是可以一试的,毕竟经验主义其实最初就源自希腊,原意是来自医生的治疗,医生面对这崭新的疾病,有时也就是凭借经验来予以支持,而事情进展常常出乎他们的意料。

今天钟鸣医生接受采访的视频里,他表明了这一点。

对于疫情的整体发展,靠谱的推测来自流行病学家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根本上的治疗来自科学家们开发的药物;

而医生能做的则是总是在安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

扯得远了点,回到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分析上来。

这本书认为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合理怀疑,主要是基于如下信念”任何对象本身都不含有任何东西能使我们有理由引出超出他本身的结论。

在王烁老师的课程中,也提到过归纳法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齐一性的问题。

休谟是这样分析这个前提假设

“我们没有经验过的事例必定类似于我们经验过的事例,自然的进程总是齐一不变地继续下去“

齐一性其实也是科学家的信念,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发现的规律在太阳系成立,同样在银河系也成立,在河外星系也成立,在宇宙任何位置都成立。

但这个齐一性是没有保证的。

文学中表达的更加清楚,在刘慈欣写地《三体》中,三体人用质子对人类进行科技封锁,使得人类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其实是受到干预后的扭曲的结果,这样自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刘慈欣在小说中甚至设想,光速不变,光速最快的客观规律也许也是降维打击的结果。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其实是复合的,本质上包括在先性,邻近性和他所谓的必要关联这三种关系。

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譬如邻近性,提到了物理学中的超距作用,超距作用被爱因斯坦认为不可能,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与量子纠缠有关。

我翻看过一本科普书,书名就是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休谟自己对于邻近性其实是有限定的,他认为只有有颜色的或可触的东西才能被真正赋予空间属性。而在思想和感受的情况下,”一个对象可以存在但不在任何地方“,思想和感受也可以产生物理的原因和结果。

休谟首先否认独立的事实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他认为就逻辑而言,任何东西可以产生任何事物。

在这一部分作者的进一步阐述很有意思,提到了名词定义之争。

作者提醒我们,我们往往通过对象彼此之间的实际关系或可能关系来描述对象,在描述时常常会或隐或显地提到它们的因果性质。

譬如我们称某物为钢笔,当被问及何为钢笔时,我们暗示她是为了服务于留下清晰的笔记这个目的而设计的。称某物为镜子,就必须能够反射出镜像。

所以,在任何情形中,只要我们想声称两种属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策略来保证它们的联系,即对迄今为止只代表其中一个属性的谓词进行重新解释,使它渐渐代表两者的结合。

同样,我们也常常能够通过构造一种演绎理论,认为它们表达了定义或其逻辑推论,来重新解释表达经验概括的句子。

但是,我们追问这些定义是否被满足时,在定义之下隐藏的,显然被我们压制的经验问题又渐渐暴露出来。

如果我们可以操纵谓词来建立逻辑关联,我们也同样可以把过程颠倒过来:

一种复杂属性可以分解成它的不同要素;

我们也可以对相关谓词进行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经验问题,即“它们是否共同得到满足”。

这个方法我认为非常重要,对于我们不受欺骗,不被轻易操纵非常有帮助。

先说说一个有趣的事情,前天中午,我与我父亲在谈论疫情中的人,谈到李文亮的时候非常激动,我激愤地说,领导就是渣!

这句话却让我父亲大为光火,哪怕我进一步解释我表达的不够精确,应该添加一些定词,譬如“李文亮的领导;决定训诫他的领导就是渣!”

但我爸仍然不依不饶,他也做了为啥愤怒的解释,因为他觉得这句话也在批评他,批评他是渣,而哪怕他是渣,也不想被当儿子的说成渣。

他是这么推论的:

1,当官不带长,喊名都不响;
2,带长的就是领导;
3,家长也带长,所以家长也是领导;
4,老爸刚好是我的家长,所以也是我的领导。

于是推论出,我竟敢说领导就是渣,真是反了天了,这不就是对着和尚骂秃驴吗?当着老爸骂他渣吗?

我觉得很好笑,但也多了一份理解。

让我们分析我老爸的这一番推理,其实他就是对领导这个谓词做了重新解释,使得其带有了更多的属性。

使得领导变成了与家长身份融合在一起谓词,并且可以抽离特殊的关系就被定义的一个谓词,所以哪怕我解释自己表达不精确,也同样引起了他的愤怒与反弹。

但是他的反弹其实也很有意思。

我们说一位当官的作风不民主,就说其有家长作风。这还是很形象的。

家长与领导有其相似的地方:

都希望自己说一不二,拥有权威;

都有与其对立面---子女,下属某种权力的不平等;

并且拥有一定的合法性;

但两者又有根本的不同,就在于这合法性的根基。

父母与子女是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改变不了。

哪怕割肉还母 ,剔骨还父,只是断绝关系,改变不了关系;

而领导则不然,领导关系其实是来自于下属的某种确认,下属承认其是领导,才能成为领导;

如果不承认,至少就不再是这位下属的领导;

只是在这承认与不承认之间,要权衡利弊罢了。

休谟的第二个重要的否定,即可能存在着像”自然的必然性“这样的东西。

即使这些关系的存在在逻辑上无法证明,这些关系也是必然的。(后来受休谟学说启发的康德,选择了理性主义,但针对其否定,提出了存在类似”自然的必然性“的综合关系)

休谟认为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印象可以从中导出必然联系的观念。

作者进一步引申,即使我们拥有可以被恰当地称为”能力的运作“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与本题无关,因为它们不能被一般化。

对我的某些特殊行动的忠实描述会或隐或显地蕴含我曾经经历过这种经验;

但由这个事实根本推不出,我自己再去重复这个行动时会有同样的经验或者获得相同的结果。

这两个行动之间并无逻辑关联。

有点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的味道!

最后,我们列出休谟对于因果性的定义:

因果性:一个先于且邻近于另一个对象的对象,凡与前一个对象类似的对象都同那些与后一个对象类似的对象处于类似的先在关系和邻近关系。

---《人性论》

原因:一个对象被另一个对象所跟随,凡与第一个对象类似的对象都被类似于第二个对象的对象所跟随。

如果第一个对象不曾存在,那么第二个对象也必不曾存在。

---《人类理解研究》

当心灵的贡献被引入的时候,

原因:一个对象被另一个对象所跟随,它的出现总是把思想传递给另一个对象。

--- 《人类理解研究》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吧,谢谢各位!:)

(0)

相关推荐

  • 星空道场:浅析休谟之怀疑论

    (图片来自孙暄) 先来了解一下休谟对因果关系之必然性与客观性的怀疑 一.知识的分类与因果关系 在提出因果关系之前,休谟对人类的知识进行了分类,他认为"人类理性或人类研究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而然 ...

  • 休谟因果论2

    二.解决因果问题的几种方案 以近代实验科学的 尤其是牛顿力学的 辉煌成就作为后盾 归纳法作为 科学发现与 科学证明的 "新工具" 其有效性 与合理性 似乎已经 无可置疑 但偏偏有休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十三期---《比知识还多》

    在刘润老师<5分钟商学院>,有一次邀请了爱德华.德.博诺来回答问题,那节课上介绍德.波诺先生,数据是85本著作,被译成超过40种文字. 在豆瓣上有其相关信息,给出了翻译成中文的九本书: 据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二期《议事的科学》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讨论投票的方法,阐述多数决的正当性.局限性,以及如何克服其局限性. 作者用了许多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让我很涨见识,而且书写的很好读,结合了许多现实的政治与历史,进行相关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六期---《无价》

    这本书很经典,很有意思. 我没读完全书,理论部分基本过了一遍,作者以理论做工具的解释及进一步应对之策则还没看. 看完的感受就是对于自己的理性要持谨慎怀疑的态度,非理性有时也没那么准糟糕. 其实这本书讨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七期---《失败的逻辑》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定期反复研读,我这次重读,更是感觉这本书的份量. 在对书的评价中,有一位是这样说的: 独创的研究可能以许多不同的性质为特征:新颖的调查线索,新颖的方法,新颖的概念:最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九期---《君王论》

    这期解读的书籍是经典名著<君王论>. 得到里,刘炜老师,李筠老师均作过解读,我都听了一遍,受益匪浅,这算是我的版本. 我画了四幅思维导图作为分享的提纲: 三十分钟内讲完,讲的不对之处请见教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十一期---《第五项修炼》

    参考课程是刘润老师<商业洞察力30讲>. 我之前发了一些得到上相关解读,再发一遍. 我将得到每天听本书对这本书的解读听了,刘润老师的课听了将近15讲,书籍的22章看了其中四章,就抛砖引玉与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第十二期---《学会提问》

    上图列出了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与淘金式. 淘金式比之海绵式批判性更强,而海绵式的强项在于增进知识储备,是我们自小熟悉的学习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特别强调: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十四期---《六双行动鞋》

    行动还需要特别的鞋子吗? 低水平的行动是不需要的.但在高水平的竞争中,装备的差异也会成为重要的竞争差距. 而且人需要仪式感,穿不同的鞋子适合做不同的事情. 譬如跑步,穿上跑鞋是重要的一步: 譬如商务会 ...

  • 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十五期---《教会自己如何思考》

    黄渡海读书会2020年第十五期---《教会自己如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