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海读书会第四十八期《选择的艺术》

1,什么是选择,选择的重要性?

2,我们的选择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将选择权拱手让人?

1,什么是选择,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是一个我们日用而不察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

选择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就我而言,我连想到选择题,权衡,方向,分岔路口,手段与目的,能力,资源,见识,格局,性格,命运等等这些。我觉得它们与选择密切相关。

选择题往往有正确的答案,不管是单选还是多选;但人生很多事情往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没有最优解;即使有,我们也不知道,也许发生在平行宇宙中,但我们无法进行比较,我们只能去想象,只能进行抽象。

关于选择,我最喜欢的名言出自弗兰克,就是写作《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他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发明了意义疗法,他的人生经历很传奇,因为是犹太人,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被抓进了集中营,在集中营里算是九死一生。

他在《追寻生命的意义》里有这么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我们永远保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当一切被剥夺之后,我们还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现实,如何看待命运,如何构建自己生命的意义。"原话当然不是这样,这是我的表述,我来找找原话哈。

弗兰克这句话很有力量,我们来看《选择的艺术》作者是如何看待选择的,她写道,谈及选择,我们指的是人们控制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能力。

她介绍了两个非常惊心动魄的动物实验,一个是针对小白鼠的;一个是针对狗的,针对狗的很有名,就是习得性无助实验。

我们先来说说针对小白鼠的:

实验是由科特.里克特(Curt Richter)这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在1957年进行的。实验比较残忍,研究的是水温对于忍耐力的影响

实验者将多只小白鼠分别放进玻璃瓶中并灌上水,玻璃瓶内壁太高且很光滑,使得小白鼠面临的只有两种选择:

1,溺水而死

2,坚持游泳以求生存

里克特甚至通过射入水流迫使小白鼠游泳,而不是浮在水面上。通过这种方式,里克特记录了这些小白鼠在没有食物,不能休息,而且不能逃出玻璃瓶的情况下坚持游泳的时间。

研究发现,在水温与健康状况均相同的情况下,小白鼠坚持游泳的时间却相差甚远。

各位可以猜测一下这个差距范围:)最短的估计多久就溺水而亡了?最长的能够坚持多久?给各位一分钟猜测、回答。

我揭晓答案哈,部分小白鼠几乎是当即溺水而死;部分小白鼠仅仅坚持了15分钟就放弃了;还有一部分小白鼠,则在体力耗尽前,坚持游泳的时间平均长达60小时。

研究者很困惑,他们想,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

假如我是研究者,我也许会想:

1,就是个体差异

只是不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没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基因决定的,某些小白鼠就是比较能扛,有些则比较脆弱。

----但是如果这样假设就没法研究下去了

2,提出可验证的假设

也许是部分小白鼠相信,如果它们坚持游泳,最终就能有生还的机会

---而它们也因此有了不同的信念,也许是有了逃出升天的信念的小白鼠已经收到了能够逃离绝境的信息。

这就产生了可以验证假设的下一步操作:

给他们逃离绝境的信息,看看会有什么反应的变化

这也就是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

1,研究人员将小白鼠不时地从水中捞起,每次都允许它们挣脱一会儿;

2,在小白鼠已经习惯这种模式后,研究人员反复将小白鼠放进玻璃瓶,在水面注入气流几分钟,然后又将小白鼠从瓶中捞出,并放回鼠笼;

3,最后,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进玻璃瓶中进行测验

这次结果如何?各位可以猜测一下,给各位一些时间。结果很惊人,这一次,没有一只小白鼠迅速放弃求生,在精疲力竭并溺水之前,小白鼠的平均游泳求生时间长达60小时。

这些小白鼠似乎相信它们不仅能够承受痛苦,更能够摆脱恶劣的环境,它们的经历已经让他们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许,希望就在拐角处。

我们再来看看对狗做的实验,这个更有名了,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习得性无助!

Curt Richter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选择的艺术》的作者写道:

习得性无助的狗因为之前一直丧失控制权,所以面对新的情境,只是消极地躺在地板上,并坚持忍受被电击的痛苦,即使它们看见其他的狗跃过隔墙,研究人员甚至将它们强行拖至黑箱子的另一半空间,向其展示其实它们可以逃离这一困境,这些狗仍然选择放弃逃离而继续忍受被电击的痛苦。逃离痛苦的自由近在眼前,但它们视而不见。

对于习得性无助的狗的描述,让我想起了两个画面:

1,三个日本兵押解着上千的中国人,将其带到万人坑,让其挖坑,然后跳下去被活埋;

2,孙立人的照片在美国军事学院悬挂,边上写着注释,人需要一点血性

孙立人将军的照片时至今日,仍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展出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公开表达: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 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 战功之高,无人可及; 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 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此论可为盖棺定论!

------------------

回到《选择的艺术》,作者继续写道:

实验中那些没有被赋予控制力的狗感觉自己是无助的,而被给予控制力时,它们却因无法意识到控制力,行为上并没有相应地做出改变,因此它们仍然是无助的。

因此,对于动物而言,它们实际拥有多少选择,远不如它们是否感知到自己拥有选择来得重要。人,本质上也是一种动物,所以对于人而言不同样如此么?控制感比实际的控制力来得更重要。

了解并相信自己永远拥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比不相信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给人带来更大的精神力量,带来不同的主观体验。

关于这一点,我看到过许多对这一知识的应用:

1,在《你的灯亮着吗?这部关于问题解决的经典,提到过为了解决人们因为等电梯感觉烦躁的问题,在楼道处安放镜子,自恋的人们因此觉得问题可以被忍受得多了;

2,还看到过,在过马路的时候,有些按键似乎可以控制红绿灯的变化,实际不能,但是行人等待的焦虑就缓解多了;

类似的装置还有很多机构中的中央空调调节器,实际调节不了温度,但是因为有了它,大家感觉对于炎热的忍受能力也就增强了........

这非常有意思。所以作者提到人做出选择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鱼儿游,鸟儿飞一样,我们人类则是要做出选择。

而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可以说是我们控制环境最有力的武器,而由于具有对周围环境的 控制能力,我们人类才得以统治这个星球。

总之,选择是因人类生存的需要而发展的,但选择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

------------------------------

关于选择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这提供了我们审视人生的新的视角。

我们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时间轴的方式,在什么时间,发生了对我们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大事。

以我自己为例:

1,2000年高考,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2,2004年考研,考入北京大学;

3,2010年工作;

4,2012年,去美国;
5,2015年,成为父亲,第一个孩子出生;
6,2016年,回国;
7,2017年,再次当父亲,第二个孩子出生等等

这是一种形式,我们看一个人的生平介绍,基本上可以看到这些。

但从选择的角度,其实是更有意思的反省,我们在人生的各个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就构成了一段人生之路。

每个选择事后来看,都有前面的铺垫,但是放在当时,其实是基于对于未来的预测以及当下的感受,充满了不确定、冲动、不切实际的妄想与错误的预期。

所以《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作者一直建议我们记得写日记,尤其是预测个人、社会、某项事业的未来发展之时,当我们回看日记,常常发现我们错得多么离谱,从而再一次对未来预测的时候,内心能多一份谦卑,对现实的复杂能多一份清醒。

回到以选择的视角审视人生,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什么伴侣,什么工作,什么事业,其实都意味深长。

还是以自己为例,我选择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生物科学。这个专业与学校是怎么选的呢?

1,大环境

当时舆论让大家相信,我也跟着相信,学习生物科学有前途,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2,个人经历

高中时遇到了非常器重我的生物老师,鼓励我参与了生物竞赛(尽管只进入到省级比赛);

阅读了一本生物产业的科普书《未来的上帝》,将生物技术的发展描绘的神乎其神。

当时我想,要成为比尔盖茨一般的人物,也就必须学生物了:)

这就是选择专业的情况,选择学校,考虑的大概就更实际一些了:

1,生物专业有什么好的学校?

2,我的高考估分成绩够得上什么学校?

3,其他考量

我那时研究、思考后的答案是:

1,有不少好的学校,像北大,清华,中科大,北师大,吉林大学等

2,我的高考估分好像够不上北大,清华,中科大有些勉强,不保险。北师大,吉林大学还行;

3,吉林大学太北方了,估计冬天太冷,而北师大听北京的亲戚说在北京考生看来,是很好的学校,评价也甚高。于是就定下来,就北京师范大学了!

现在回头来看,也许就不会如此选择了:)我看到人们对于选专业的戏谑,反正至少生物专业是经历过这样的嘲讽的:

嗯,这就是一个用选择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人生历程的例子。

这样的视角对于做做白日梦或依靠想象构建自己的未来都很有帮助,像重生类的穿越小说或科幻故事,都会思考在某个人人生关键选择上给出不同的答案,人生会有多大的不同?

《人生复本》就是这样一部科幻小说,很好看,用穿越平行世界的科幻设定,表现一个人在事业、家庭中的寻求平衡的矛盾心理,以及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后的奇幻经历。我们不仅是我们自己,而且是我们的所有可能,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会是如何而已!

下面分享第二个主题:

2,我们的选择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在书中,主要是在第4,5,6章进行了阐述。第4章讨论了选择中的理智与情感;第5章谈论了看似主动地选择背后的操纵,受到我们潜意识以及主观联想的影响;而第6章则讨论了更多选项,不代表拥有更多选择。

首先讲讲最后这个哈,更多选项,不代表拥有更多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关于择偶的笑话

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在许多条件上进行比较,人品,学历啊,样貌,家世啊,性格,谈吐啊,是否聊的来,年龄啊等等,挑花了眼,不知道怎么选,最后选择的依据是选一个最丰满的;

而女性挑男性,挑花了眼,最后呢?选一个最有钱的。

这显然不是理智的选择,但充分表达了当选项多到难以控制的时候,就干脆让不靠谱的本能代劳了。这种本能在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卡尼曼的理论中就称为快系统,而通过深思熟虑,逻辑分析进行的选择依靠的是慢系统。

在《选择的艺术》则用自动系统和反应系统这两个概念来表达。并且对这两者做了如下的精彩论述:

事实上,人类确实拥有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们相互协助,帮我们做出最终的判断。

自动系统,能下意识地,轻松迅速地运行。

这一系统分析感官信息,使人类迅速地产生相应的感知,并采取行动。可能你还没有厘清头绪,便已经采取了行动;也可能你在行动之后数秒方才反应过来。

相反,反应系统不以原始感官的直觉,而是以逻辑和理性分析为基础来运行的。

反应系统不局限于直接经验,从而使我们得以分析抽象的想法,思考未来,以便做出最好的选择。这一系统使得我们有能力处理复杂的选择,但进展较慢,也更耗费精力,需要激情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自动系统与反应系统的合作不好,协调不当是我们常常做错选择的内因,外因则是对于选项的描述会影响我们的选择,也就是各种思维偏误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从众偏误,损失厌恶,权威偏误,幸存者效应等,这里我们也不一一赘述了,建议各位读读《清醒思考的艺术》

最后,谈一下

3,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将选择权拱手让人?

核心原因是我们人性的软弱,有些选择如果逼我们做,对我们而言太难了

而且我们选择的欲望太强往往也不是什么好事,我想起了第六季奇葩说在1V1,有一个辩题是如果奇葩星球有这样一个科技,可以复活你最爱的人,是否支持这个科技。

当时詹青云的辩论很有道理,至少很能打动我,罗胖点评说有些选择就应该是铜墙铁壁的自然规律(譬如死亡)来帮我们选,而不是靠我们自己来选。

我理解之所以有时需要把选择权拱手让人,是因为我们需要相信专家,信任权威,譬如在医学领域等等,这一不一定能让人达到百分百满意,但是相对最靠谱的抉择。

我在《良医》这部美剧中看到一集,有这样的故事,主角的导师兼好友患了脑癌,因为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导致其记忆衰退,但作为资深医生的导师是不肯承认的,百般逃避,主角让其交出车钥匙,怕他开车害人害己,但导师觉得这是莫大的冒犯,但这确实又是必要的,尽管这意味着在导师看来丧失了许多自由。

这样的选择都非常的不容易,我们人当局者迷,很难自己替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我联想到制度的问题,人是很难自己革自己的命的,没有外在压力,人很难放弃特权、权力、利益,而又非常容易因此走向腐败、堕落,导致事业失败,导致更大的共同体受损。

所以必须反对个人崇拜,邓小平总结文革教训也提出要集体领导,不能只突出个人。而西方走得更远,强调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尽管扯皮不断,但从人类历史来看,确实又是最不坏的制度,让当权的特朗普不能为所欲为,如果利用公器打击政敌,譬如乌克兰事件,就会面对弹劾的压力等等。

以上就是对于《选择的艺术》这本书的分享了

谢谢各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作者的TED演讲,读读这本书,反省从选择的角度来看自己的人生,来看他人的人生选择。

下周准备分享的书籍是《灰度决策---如何处理复杂,棘手,高风险的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