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前不久人们谈“马”色变的马加爵杀人案终以马加爵落网并被判处死刑而告终。但事情并未结束,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为什么一个“从小品学兼优”的可造之才会沦落为杀人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当我们带着学生穿越文学殿堂,遨游数学王国,探索宇宙奥妙时,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学生的素质要全面发展,还要教给他做人的道德底线、基本的智慧知识、基本的审美能力以及劳动能力和保护自我的能力。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时,还要教他懂得明辨是非;我们在让他品尝喜的甘甜时,还要让他知道忧的必然;我们在培养他善良、同情、宽容之心时,还应培养他弘扬正气与勇敢的精神。只有敢爱敢恨、有喜有忧,具有忧患意识与奋起精神的学生才是一个人性健康发展的健全的人。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借此机会与各位班主任老师交流一下平时的做法,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二、在小组竞争中体验成功与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什么是优生?什么是差生?无非是习相远罢了。要知道,在被“鄙视”的学生中就有爱因斯坦,在被“讥笑”的学生中就有牛顿,在“不屑一顾”的学生中就有达芬奇。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善良、可爱的一面,内心深处都有被人认可、被人欣赏的需要,包括那些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差的学生,他们也渴望与别人分享成功的快乐。胡兆芬老师成功的经验告诉我,小组管理加分制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喜欢语文的同学因为背诵、默写好而加分;喜欢数学的同学因为做题、过关快而加分;喜欢英语的同学因为听写、背书多而加分;还有爱劳动的同学因为清洁卫生做得好而加分;作业被评为优的加分,做好人好事的加分,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也加分------通过加分不断地给他们鼓励,在班中形成一种安全而又紧张的竞争氛围。当然,在给学生加分的同时,还有相应的扣分。适当的扣分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他们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判别,并达到有效抑制、及时改正的目的。如打架、偷窃、抄作业、不讲卫生等一切不良行为都属于扣分的范围。每个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方式为小组加分,谁也不愿意拖小组的后腿,成为小组的“罪人”。

所以,他们在校的表现,受到发自内心原始动力的支配,呈现出积极状态。我常常对一些学习热情高,有正义感的同学大加赞赏,在班上表扬加分,形成榜样示范。学生们为了加到更多的分数,自然会有意识的模仿学习,渐渐的,学生有意识的行为会转化成自觉的无意识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而且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包括我们认为很差的学生)都能通过加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我也能为小组加分”的自豪与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也使他们更爱他们的班级,更爱他们的学校。

三、在交流与沟通中感受爱心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不用说十几岁的中学生。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适当的方式告诉他们,是恶狠狠地把他们批一通,不分清红皂白地发一顿脾气,还是采用其他方式呢?这就需要沟通。毋庸置疑,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是爱学生的,我以前一直认为对学生的爱应该表现在行动中,无需说出来,总有一天学生会理解的。可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天下哪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位教师不想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可孩子们真的理解吗?能真正体会大人用心的有几个?这是因为缺乏沟通与了解。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只有当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爱心,才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我们常常会因学生获得好的成绩而开怀大笑,会因学生的困难痛苦而焦灼不安,会因”恨铁不成钢“而大发脾气、严厉批评,这都源于对学生的爱。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可能理解老师的用心,有的还会认为老师故意为难他,从而产生对抗情绪。如果这时能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此时此刻我们内心的感受,我相信他们会理解老师的用心,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我从不对犯错误的学生横加指责,他们听到的是“你们的表现让我心里很难受””“对此我有一点失望”“我很难过”等等来自我内心的感受。学生掌握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在相互监督、鼓励中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会促进学生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所在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充满活力的集体。

(来源:中国校长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