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心理治疗遇见禅学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存在感”现在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大众化词汇,“刷存在感”也成了一种通俗的心理学解释,只要遇见稍微惹人注目的乖张行为,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补上一句“刷存在感呢”。
可是,一旦一种生命的体验变成便利的辞说,某种意义上,也就扼杀了体验本身所要传递出来的生命意义。我们是否用心思考过“存在感”背后的心灵逻辑呢?现代人为什么如此习惯用“刷存在感”来证明自己呢?
现代心理治疗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意义疗法,是对生命存在本身的一种关怀,它试图通过创造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心灵空间抱持来访者完成“刷存在感”的生命动作,直至意义填充空虚匮乏的心灵,重新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现代心理治疗诞生于西方世界,是科学心理学背景下的一种心理学临床应用技术,其诞生的目的是试图给予饱受精神危机折磨的现代人以心理支持和援助。
现代人的生命节奏被科学理性挟持已久,虽然达到了一种“快步如飞”的发展速度,但是如此快节奏的步伐,已经远远地把心灵落在了身后,抛进了一个“流浪的荒野”,身心的解离造成了现代人一种集体的“失心症状”,具体表现为生命意义感的缺乏,焦虑、恐惧的心境时常萦绕心间,对未来缺乏信心,丧失生活的意志,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死亡阴影的作祟成为难以根除的“隐痛”。
可以说,心理治疗是现代人的一次自我认识的契机,通过一种“心理症状”的隐喻,唤醒了人类内在自我认识的原动力,从程式化的现代生活中挣脱出来,获得一个“转身”的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道路。
现代心理治疗同样走过了一个自我辩证和完整的过程,起初,它以一种生理医学的治疗观视“症状”为必须根除的生命威胁,采取一种对立的治疗态度,非此即彼,结果是症状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徒增了更多的心理烦恼,还容易造成心理的二次创伤。这使得心理治疗自身不得不反思其存在逻辑,从一种科学主义的范式向一种生命人文哲学范式演进。
生命人文哲学视域下的现代心理治疗对心理症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症状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关于生命意义的特殊语言,心理治疗不是试图去否定它,而是要学会倾听和接纳,心理的痛苦具有了成长的价值,精神的困惑拥有了言说的空间,生命获得了一种自由和创造的状态。
当现代心理治疗完成了哲学的准备,一个对话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心理治疗与东方禅学相遇,彼此会发现相见恨晚,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志趣,那就是致力于对人类精神痛苦的慰藉与支持,致力于对生命意义的发现和对生命困境的超越和转化。
现代心理治疗与禅学的相遇,是一场东西方心灵的对话。人虽有东西之分,但人心没有东西之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现代心理治疗与禅学的对话就是要完成对人类本心的发现,本心得到彰显,就如霞光万丈,照破迷识和执念。
分析心理学的开创者荣格通过对东方经典的深入阅读,获得“心”的启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最早把东方禅学介绍到西方世界,并尝试与精神分析展开对话,发现无意识的精神意义与佛学之“阿赖耶识”见谛相像。
这些足以说明,东西方心灵在最深层是相通相融的,现代心理治疗要完成一种生命艺术性的转变,需要融通禅学活泼与超越的精神姿态;而禅学要能更好地身心致用,契入现代人的生命“机锋”,也需要借鉴现代心理治疗的巧便语境。
启迪多元思维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说,现代心理治疗作为一种西方的心理疗法如何能够有效地契入当今中国人的心理现实,解决中国人现在面临的精神困惑和心理痛苦,这需要一个本土化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这是一个文化语言层面逐渐认同和接受的过程,但是在这样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自觉。也就是要以自己的文化根基为“体”,以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为“用”,东西融合,体用结合,辩证统一。
现代心理治疗与禅学的相遇正是一种恰到时机的对接,禅学集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精髓于一身,具有鲜明的中国精神智慧的特质,足以代表中国心理治疗的“心体”。
当然,作为心理治疗师自我成长的精神文化资源,禅学中的心性智慧以及禅修获得的生命觉性的提升是进入心理治疗情境的人格准备,以禅为“心体”,现代心理治疗之功用才有可能达至一种生命艺术的境界,在具体治疗的情境下也才能完成一种真正的主体生命的相遇,生命深处的欲望才能获得一种安全且自由的表达,被理解,被抱持,从而实现转化,完成来访者的生命叙事。
正心正举
现代心理治疗与其说是一种治疗技术和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类似禅修的生命实践。心理治疗具有一般技艺所没有的独特性,即它面对的是人,是具体的生命个体,而不是“物”。
所以,这就决定了它的作用能否发生不取决于一系列单向度的标准化操作,而是在一个具体的治疗时空情境之下,治疗师与来访者两个独特生命的直面,是两个生命主体在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上的共情与交流,而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人格对话,是两个生命系统的“在场”感应,恰如禅师与学人之间的“机锋与棒喝”。
治疗师是一个陪伴者、见证者、倾听者,而真正治愈的力量来自来访者自身,在此过程中,治疗师需要具有一种“戒定慧”的人格稳定性和情绪成熟度,正如《庄子》中所言:
“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治疗师的自身修炼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场攸关人之尊严的事业,尤其是当来访者带着痛苦和困惑来到治疗师的面前,其实,他内在最渴望的是一种心灵的回应,正如精神分析中有名的那句话: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治疗师就是那绝处逢生的一线生机。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前面提到,现代心理治疗面临从科学主义的范式向生命哲学范式的转化,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在于对于生命自身不断深化的认识。生命是身心灵统一和合的有机体,是一个开放性的能量耗散系统,不断完成着与周围世界的全息沟通。
“症状”的出现意味着生命系统内部的一种调节机能开始运行,症状关乎整体生命系统的变化。而现代心理治疗企图仅仅从意识心理的层面介入,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管状思维”,这样不能够带来真正的治愈。
而禅学修炼是身心灵生命整体的提升与转化,是生命明心见性的通透时刻,这对于现代心理治疗具有视域上的启示价值,能够使得心理治疗向着生命深处迈进,直至“存在之境”。
现代心理治疗和禅学的相遇,是人类心灵的一次美好邂逅,是人类自我认识道路上的一处曼妙风景。心理治疗是一场倾听与言说的哲学实践,禅学是一场心性圆融的艺术审美,当哲学与艺术相遇,一定能够点燃人性的火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