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自我本色,做至真至诚之人
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夜小黑
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弗洛姆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即使在当下社会依然振聋发聩:“如今我们遇到的是这样的人:行动和感觉如同机器人一般,从来不会有自己的真正经验,完全自以为是地行事;他用做作的微笑代替了真正的笑声,用无聊的饶舌替换了坦诚无私的交谈,用阴沉的失望取代了真正的悲恸。”
这个物质社会出现了很多“精致利己主义者”,面对他人,很多人习惯性戴上面具进行“表演”,为了做而做,为了结果而做,让许多事情走向“形式主义”,甚至面对自己时,不愿接受真实的自己,内心失去肃庄恭敬的诚意,违背自己的灵魂。
有句段子说,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真诚呢?虽然是一句玩笑,但却不乏深意。
活出本色,用至真至诚对人对己,是这个时代应该召唤的精神。人心不需要繁冗的装饰美化,让内在美无暇展示就是大智慧;生活也不需要过多的套路羁绊,自然的活法必有其迷人之处。
本色就是“真”,在遵守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保持自我本色,不矫揉做作,不冗余修饰,以本真一面示人,听从内心的召唤;本色也是“诚”,相信心诚则灵的奥秘,秉持正念的能量核,怀一颗精诚所至、至死不渝的真诚之心,坦荡游走于大千世界。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启迪多元思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天然的,身体形貌与精神世界都是独立于世的,这是禅家所说的“自性”,是我们的“本心”。这份自性应当是不生不灭的,是无可撼动的。每个人应担当起探索发掘自己生命价值的任务,顺从本心,保持本色,用真诚的态度面对世界、面对自己。
真诚,是人的立身之本
“诚”是儒家思想的一大智慧。在明代大儒王阳明看来,真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是心之本体,我们应当时时“思诚”,以发自内心的无染真诚,回应内心的种种声音。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发现生命的良知所在。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出了真诚对于为人的重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一个惯于巧言令色、讨好他人、做足表面功夫的人,这样的人毫无真实感,孔子耻与之为伍;若一个心怀仇怨,却把这份情感隐藏,还去和所恨之人假装友好的人,这样的人同样没有最基本的真诚,孔子也不屑于这样。
以真诚待人处事,便能架起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从而成大事、立大本。
孔子的心得也与《菜根谭》说过的“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贯。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有相通之处。
人心一真,便有千种可能。人心若做到至诚,就可感动上天,激发奇迹的生发;若人心虚伪,这样的人只是空有皮囊的行尸走肉,真正的灵魂实则早已消亡。
真诚,是生命机趣的激发
人类是一种追求意义感的动物,意义是我们头脑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前进的引擎动力。
若我们把人生的意义感定格于外在世界时,一切不可控的种种因素会让我们无从应对,逐渐会迷失内心的方向;而当我们把意义感植根于内在世界,向内延伸,释放生命的本色,活出真诚的态度,我们便能弹奏出到与生命契合的天籁,激发人生的机趣与生机。
心若无矫饰,就如同没有无涟漪的水流一样自定,便如无蒙尘的明镜一样透亮。
《菜根谭》说:“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当一毫凝滞?太虚何当一毫障塞?人心之体,亦当如是。”
自然世界并无绝对的运行规律,晴空万里、暴风骤雨交迭反复,运行无止无息,却又无比通畅,毫无阻塞。人的心性也应如自然一般,顺畅自如、毫无滞塞。
真正的自得决不是任何外在所给予的,过于向外妥协让步,盲目追求心非所属的东西,心灵就会遍布尘埃。不妨固守自我本性,忠于内心之声,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不为外物左右,不为宠辱俘虏,心则如清风明月,纤尘不染,杂念俱无,获取真正的幸福平静,也就达到了“自在”状态。
正心正举,拨迷见智,开启自在之门
保持本色,当有自知之明
老子曾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我们生活中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当我们丢掉“假面具”,心中多一份明确,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和洞察事物,就会看到自己真实的灵魂。如此就不会求于物质,不为利益所诱,也就不会丧失自我,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价值。
古代的隐居贤者严光就是一位深解处世之道又有自知之明的贤人。年少时严光曾与刘秀少年同游交好,后来刘秀成为九五之尊后,曾命严光入朝为官,但严光却婉言拒绝。他视荣华富贵为草芥尘埃,深知政治丛林法则险恶,凭他自由不羁的性格难免在宫廷之中不自在,更唯恐因为不慎触犯龙颜,反倒不如隐居山中、自由自在活出人生本色来得潇洒快乐。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必然是自以为是、利令智昏。只有先真正看清自己,这样的人生才不是违背本心的人生。少花些心力逐名利,多花些时间和自己交谈,才会明白生活的意义,才不会给自己留有遗憾。
保持本色,当摆脱教条束缚
经验规则是人类智慧的总结,但一定程度上也易成为进步的绊脚石。太多“套路”在心,必然让自己沉重不堪。尤其在道家思想的视角看来,一味用所谓“规范模式”来校正约束自己,一定程度是违背了人的本性,应当有所取舍。
《世说新语》中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东晋太尉郗鉴想为宝贝女儿觅得一乘龙快婿,考虑到王家是门阀世家,又听闻王家男嗣个个才貌双全,他便将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对此非常认可,表示太尉可到王家随心择选。于是,郗鉴就命心腹带重礼来到王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相当重视悉心打扮一番来相见,态度也比较矜持。但寻来觅去发现少了一人,大家随即来一处书房,只见一位男子袒腹仰卧在靠东墙的床上,对此事独若不闻,无动于衷。这时郗鉴一锤定音:“正此好!”心满意足地选定了女婿人选。
这个青年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书法家王羲之,这则故事也是成语“东床快婿”的来源。“佛系”青年王羲之并不因对方上门选婿就刻意装饰自己,这就是“显其真”“示其诚”,也是魏晋风度的最佳诠释。毕竟伪装自己只会丢失自己,有些时候,忘记所谓套路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以真诚之心应对万事万物,更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调性。
相信随着人生阅历的叠加,我们将会发现,其实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毁,必须保持本色,保持内心对世界与自我的一份真诚,才是生活的本真法则。
能够不为外在左右,不为世俗淹埋,忠于自己内心,为自己创造一处精神舞台,在其中演奏专属的生命交响乐与圆舞曲,不亦快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