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心法”到底是什么?

文/和光同尘

主播/樊浩

01

世界上有三类人

为什么微信在启动页面上一直坚持这个形象,而放弃打广告?

微信作为供求中的强势方,利用10亿用户的关注和粘性往自己兜里“送钱”,难道不是业内普遍采用的“天经地义”的玩法吗?为什么微信是个“异类”?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2019年1月9日的演讲中解开了这个谜题:“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

这个世界上,大抵可以分为

类人

第一类

“我执”深重、目光短浅,一切以利己为第一要务的人;

第二类

已放下“我执”,遵道而行的人;

第三类

介乎二者之间,正在“路上”,既利己又利他的人。

张小龙是哪一类?想必你心中一定有自己的评判。作为腾讯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创造价值是首要任务,但“如何可持续地创造价值”就是一门值得玩味的艺术了。

02

成大事的“心法”到底是什么?

放下我执,利他才有可能利己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类人是怎么赚钱的。

借用张小龙在演讲中的评价:“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这就是我执深重、目光短浅,一切以利己为第一要务的人必然会呈现的状态。

对于大部分想赚大钱的人而言,产品是帮助我们盈利的,即“利己”的工具或手段。

然而产品之所以能盈利是因为它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即“利他”。如果我们心里没有用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自然不会以终为始,好好地将价值融入产品。而是一切以“我”为出发点,自己为是地将我想要输出的传递给用户;或者干脆给产品穿一件漂亮的外衣,卷钱跑路……

这就好比说:“你不爱我,还要我上赶着往你兜里送钱?”

岂有此理!

一切违反“人道”的行为,即使风光一时,也终将自食其果!我们又怎么知道一时的获利不是上天刻意安排的巨大的“陷阱”呢?

所以,反者道之动。越想赚大钱的人,就会越事与愿违,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用户,眼里没有产品。反之,那些慢慢的放下我执,坚持“用户思维”的人,从长远来看,反而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无欲则刚、遵道而行

然而,“用户思维”便意味着一味地迎合用户吗?

非也!

张小龙说:“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要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我们在上文提到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才可能持续为自己创收,但,满足需求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迎合对方。

比如说,人都有审美的需求,但对于一个一直生活在封闭世界里,从未见过“大美”的人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活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里,而美是无限的),他对于美的感悟能力受限于他过往的经历和想象,如果此时你突然让他欣赏更美好的事物,刚开始他是会拒绝的,因为他看不懂,但久而久之,他会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并最终与之同频共振……这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提高审美的过程。

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张小龙在更新迭代时,遵循的是好的设计原则——即更符合自然规律的审美,而非基于一己私欲(财富、名声、地位等)。所以,他才敢于冒着被5亿人谩骂的风险,大胆突破!

乔布斯在发明iPhone4时,他对下属只有一个要求:

“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

结果,极简的iPhone4,开创了全球智能手机时代。

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这是乔布斯的设计信仰。

为什么呢?

因为

● 极简,乃大智;

● 极简,乃大美;

● 极简,更接近于事物本然的状态,是“道”的回归。

所以,我们要满足的是用户“需求的本质”,如社交、受人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而“需求的形式”是可以不断打破并加以创新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欲利己前先利他,但利他并不意味着“讨好他”。

时代的弄潮儿往往就是那些“异类”,那些能够通过超预期的方式来满足你的人。乔布斯、马云难道不就是这样一类初期被嘲讽为“疯子”,后期被捧上神坛的人吗?

如果你有足够的洞察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价值。那么,你就达到了“正心正举”的状态。即在遵循天道、地道、人道的基础上服务于他人。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写道:“不争,乃大争!”

当你心怀天下,已逐渐摆脱贪、嗔、痴、慢、疑之于自身的束缚和蒙蔽时,上天自然会对你给予慈悲的“打赏”。至于打赏的时间、数量和频次,乃受诸多“因缘”影响(“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无为而治、遵道而行”。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