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的觉醒,隐藏着什么秘密?
十五头亚洲象离家北上,一度成了热搜话题……“野象团”离家跋涉八百多里,意欲何为?
有人说它们的久居的家园遭破坏,缺少食物;也有专家认为,象群因迷路所致,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说“象群”迷路,那么本群小象觅食了大约200斤酒糟“醉倒”后,是怎么找到同伴的?5月25日11时许,有媒体追踪者在老熊箐水库附近发现象群,其中一头小象当天觅食了约200斤酒糟而“醉倒”,因睡过头脱离象群。小象醒来后,发现伙伴们没等它,它不慌不忙,于当天傍晚,回归了象群。小象是怎么找到“大部队”的?原来,大象有其独特的沟通方式,比如声音的传递,再比如跺脚传递信息。大象之间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单凭声音能够传递约70种独特的信号,有些信息在28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都能听到。因大象远距离交流靠的是次声波,次声是一种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传播十几千米。而且大象十分的聪明,它们经常等到黄昏或黎明发音,那时空气是最冷的,较低的温度使得声音可以传播得更远。追踪者发现,大象会沿着河道向阳处一直行走,所以,象群行走自带“导航”,而且,携带着惊人的流量。
考古发现,在史前时期,当时的平均气温要高出现在15度左右,我国境内均适合大象群体生存。比如河南商丘,20世纪50年代就出土过10万年前的象牙。甲骨文中和出土文化遗存,都证明中原曾经多象。大象最多的时候有超过400个种类,如今只剩下了三种,即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相较而言,数量有减无增,所以,十五头亚洲象北上,网友们也高度重视。
象为何物?《说文》有解读:“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东汉许慎说象为南越大兽,很显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已经找不到大象了。但甲骨卜辞有“田猎获象”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3500年前中原地区水草丰茂,仍适合大象生存。如《尚书·禹贡》天下九州之说,九州之中,河南地区为何称之为豫州,和大象有关吗?回答是肯定的。要不有网友说,“亚洲象一路向北,可能要回河南老家。”这也是中原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再看象形字,有“手牵象”的文字表达方式,有近乎繁体字“爲”的表达形式。这说明了什么,前者说明,在那个荒烟蔓草的时代,人们曾用象耕田(象耕),后来被牛马替代。到了东汉,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大象了,据说是在商朝灭亡之后,中原的大象就不见了。所以《说文》讲大象是南越大兽。中原的大象是如何走失的?或许和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的扩张(如战争等)有关;也或许与迁徙“本能觉醒”有关;总之,殷商时期,人类敬畏自然,很少干预动物本能活动。象群一路南下,从大河南—长安,再前往云南要经过秦岭,也要经过成都平原;或走河南—湖北—重庆一线也要经过成都平原,三星堆(同殷商时期)出土的大量象牙,或与中原走失大象有关。时至至今,大象南迁仍是中外学术界感兴趣的课题。或许,学者们已找到了一些论据。关注订阅号,中国风水研究会,周庄狂鹤作品。
南越国是秦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南越国人喜爱大象,以至于西汉南越王走了之后,葬在了与“象”有关的象岗山上。可见,在南越,大象并非贵族的交通工具,也是财富和权势的象征。在汉代文献中,有关于“乘象国”的记载,“乘象国”就是傣族先民在保山盆地建立的部落小国“勐掌”;傣语“勐”为“地方、城邦、国家”,“掌”为“象”,“勐掌”即“象地、象邦、象国”,说那里的大人物喜欢乘象而行。又因为“乘象国”国民的信仰,大象变成了吉祥物(释家七宝之一),受人们爱戴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自由,它们选择在这些自由的空间(如版纳)定居生活。本次“北上”,是何原因?象群有了心仪的归宿吗?我们只好跟着象群的脚步,寻觅答案。
我们都知道,农耕文明得益于天文历法的指导,而天文历法便从“观象授时”开始,那么,古人为何将所观察植物称之为“象”呢?现象之“象”从何而来?古人说,“在天成形,在地成象”。为何“象形”二字紧密相依?许慎通过文字学,道出了一些奥秘。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白了,象形者,先要有形才行,我们所依之形。象是不确定的,如想象一词,便恰到好处,但如何将这种变化之“象”表达出来呢?这就需要人的智慧,所以说,象者,像也!在天取日月星辰之象,在地取庞然大物,我们取象(观象)之时,侏罗纪时代已成过往,故而大象为人类所见庞然大物也。
取象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取象比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万物,取象比类同时也是以万物为师。人类根据动物的特征,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如研究鸟类特征,发明了飞行物;如观察鲨鱼特征,制造了潜水艇;再如观察萤火虫,发明了人工冷光。所谓取象比类之法,专家称其为归纳法,说我们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推演,见其深厚渊源。可见,“象”与大象对华夏文化之影响。古人取象,而遵从万物法则,故有象可取。日月星辰为探索之象,古人夜观天象知节气,观飞禽走兽播种收割。如果我们一味地破坏自然,不寻求可持续相处之路,那我们将无“象”可取,我们易学界的经典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何言元亨利贞!
易传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乎,圣人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象”为破译《周易》的一大秘密,如“彖”“象”,再如“豫”,再如“豕”,又如手牵象,训作“爲”,这就和《说卦》里的“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合为一体,其中奥妙,需自我“觉悟”。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言:“豕走謂之彖,南越大兽謂之象,《易》以为名。文字之权舆,仿諸八卦,依类象形。公众号中国风水研究会。韩非曰:人希見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爻文於是取法焉。”可见《易》之彖爻,皆有其象。然取象之法,看似有法可依,实则综罗万象,所以说,《说卦传》里的八卦只是泛泛而谈,不可“定状”视之。譬如震卦之象:当它向吉的方向发展时,表现为充满活力、机动灵活、生机盎然;当它向凶的方向发展时,表现为闪烁不定、震荡变幻、流动不居。再如《梅花》等书,尽取其象。所以,唯有遵从大自然的规则,与自然万物为友,才能感知万物本能之觉醒,鉴往知来。
北迁40余天,15头亚洲象仍在路上,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将安身何处?其它象群会不会效仿?如果是本能的觉醒,那么被迫放弃的背后,除了生态遭到破坏,象群又感知到了什么?而靠先进科技才可测知的“太阳风暴、地磁暴发”等现象,为何大象最先感知?如果亚洲象的本次迁徙,是象群本能的觉醒,那么,人类应该劝返,或是顺其自然,这些问题,就留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