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弃规模小心思,这样修炼内功!
花钱买排名,动力何在?
中国房地产行业榜单评测机构近年来已形成了多足鼎立之势,这些评测机构每个月都会从拿地、销售、净利、负债和融资等不同角度对国内房企进行排名。但是在对比相同时间节点内相同类别的榜单数据之后,我们发现这些评测机构发布的榜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2020龙湖年会上,有内部员工问董事长吴亚军:“龙湖在行业十强的悬崖边徘徊,很可能掉出十强。”吴亚军霸气回应:“我完全不关心规模排名。我不想花钱去买排名。”
这段内部讲话不小心揭示了一个真相,就是房地产行业内各种百强榜单排名的潜规则:花钱买排名。
一家百强排名前80的房企人士谈到:努力一下可以争取到前60、前70;但如果不在乎,就可能跌出百名。不得已,中小房企只能选择接受花钱买排名这种潜规则,而且还没有多少“议价空间”;但除了排名,真正的咨询等服务几乎没有。
排行榜本质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对房企来说好处多多。它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将企业的综合实力展示出来。
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有利于买房者快速形成决策,助推企业销售额。另一方面,在年报或网站中列出各项指标排名“30强”、“50强”等,装点门面。
房企排名靠前好处多
榜单评选在很多行业中都很常见,可为什么在房地产行业如此大受欢迎,这还得从房地产行业的特质说起。
房地产行业是资源驱动的类金融行业,产业、钱、地、人四大核心资源决定了房企的发展及竞争力,而这些核心资源的掌控者——政府、金融机构、产业公司因为自身的利益以及运营逻辑,决定了他们“嫌小爱大”、“嫌贫爱富”的特点。
大房企可以不太关心排名,因为其行业影响力已经到了众所周知的程度。而对于部分中小房企来说,排名可就显得至关重要,俨然已经成为其刚需。进入榜单的中小房企,意味着其“江湖地位”得到了认可,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榜单的背书可以为其融资提供便利。
由于房地产行业内并没有更加权威的官方披露排行榜,境内的金融机构与银行只能参考这些知名评测机构发布的榜单确定相关房企资质与实力,制定出相应的“红黑榜”。甚至在房企海外融资时,这些排行榜也成为很多境外金融机构的参考资料。
由于现阶段房地产行业融资政策难以放松,国家监管层面对于社会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仍然处于严加管制的状态,很多中小房企资金链面临着很大压力,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的状况。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中小房企面对高昂地价时的压力,甚至超过了购房者面对房价上涨时的压力。追逐排行榜,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尽快买米下锅。
另外,在排行榜上拿到好名次,对于房企的品牌建设以及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与其他房企合作时,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将排行榜作为评价竞标房企资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好名次也意味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数据造假人为抬高了中小型房企业绩,给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提供了错误的信号,不利于金融机构作出合理的信用评价和贷款准入,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而房地产项目的虚假销售、人为制造市场火爆局面,也给普通民众买房造成了困扰,不利于稳房价、稳预期。
房企修炼内功才是王道
中小房企过度追求自身在榜单中占据有利地位是治标不治本的。追求房企排名是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表现,但并不是他们走出困境的出路,脱离融资泥淖,从修炼内功才是关键。
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增长,行业已经进入了“不增长”的稳时代,此涨,必然彼消。
每一次市场调控加码,越有利于头部优秀房企,头部优秀房企反而能在行业调整期逆势增长,集中度反而提升更快,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企业如果做不出规模、做不出利润,就会真的变成“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大鱼”。
规模依然是房企必争
特色的竞争力是房企生存与发展的制胜法宝
对于开放型区域市场来说,通过深耕并培育出特色,即使规模不够,但是具有独具特色的IP群,也足以形成其他房企与之愿意合作的理由。
深耕、精耕、合作、敏捷是必由之路
聚焦深耕可以成为中小型房企的护城2河,从城市布局上,深耕某一个城市,在市场份额上做大比重,如当地销售排行榜座次;从产品和服务深耕上,深耕某一条产品线,建立起针对某一类客户生活方式的对应经营策略,如物业服务水平甚至超过头部房企。
泛地产化,是房企应该提前布局的最重要方向
老板及核心团队的升级是关键
一切管理行为来源于战略、一切经营行为来源于战略,而企业战略目标、方向的关键在于老板的发展意愿是否强烈、是否愿意跳出“舒适区”,通过老板“进化”,建立模糊但方向明确的目标、可实现落地路径、团队提升等方式,完成组织初步变革。
地产下半场,房企一定要从粗到细,去做长久的事情。需要长期主义的坚持,只要胸怀阳光、眼有春山、足不停歇,就仍然能够逆风而行!
喜欢的小伙伴们,下方一键三连走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