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3
《滕王阁序》二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译文:
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驱走。城池座落在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宾客与主人包括了东南地区最优秀的人物。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
雄:雄伟。州:大洲。
雾列:雾,像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喻浓密、繁盛,雾列形容繁华。“星”的用法同“雾”
采:“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枕:占据,地处。尽:都是。
东南之美: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会稽就是今天的绍兴,后用“东箭南金” 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阎公:阎伯屿,时任洪州都督。
雅望:崇高声望。
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遥临:远道来临。
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
懿范:好榜样。
襜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暂驻:暂时停留。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文学赏析
《滕王阁序》全文行思缜密,紧扣题目,不拘一格,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洪府地势雄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人贤德”“高朋满座“。“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点明滕王阁所在地点,再详写其方位在翼、轸星宿的分野,从地理位置上看连接着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由上及下,再一笔荡开,写南昌地势:三江为襟,五湖为带,胸怀楚国而指引吴越。
本为滕王阁作序,开篇却避开宴会和阁楼,不落俗套,气势高卓。“物华天宝”一句到“王将军之武库”一句,写南昌物产丰富,人才济济,称赞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最后一句,简述自己来到这里参加宴会的缘由。宴会盛况寥寥数笔带过,接下来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格言联》
盛喜中勿许人物;
盛怒中勿答人书。
解释:大喜之时不要向别人许诺什么,盛怒中不要与别人说话。
至乐无如读书,
至要莫如教子。
解释: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导子女。
福莫大于无祸,
祸莫大于邀福。
解释:最大的幸福,就是终生远祸;最大的灾祸,就是刻意求福。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解释:用智慧振兴国家,乃是凝结着多数人的智慧。愚蠢而使国家遭受祸害,只因为刚愎自用。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
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解释:除了严于自责之外,没有胜过别人的方法;除了自强不息之外,没有超过别人的方法。
懂,是生命中最美的缘,世间所有的风花雪月都不可与之相比 。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颗心。
所以遇见了,请一定要珍惜,然后扬帆起航,去穿越花海,去踏歌天涯,高山流水,任尔翱翔。
诗经
14.无衣
佚名 〔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鉴赏: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创作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歌声。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滑指流光瘦=
扫眉积雪深
呵砚温梅字=
沤笺润绿痕
诗笔囊风物=
襟怀纳海天
空濛烟带水=
隐约笛吹秋
苔色滑藤杖=
溪声湿葛衣
平心观物换=
高枕任云闲
囤月佐诗酒=
留云共枕席(今音)
山光夹岸动=
鸥影与帆齐
诗名三斗米=
旧友一枝梅
晾晒烟霞千壑满=
消磨风月一竿闲
疮痍满目荒基冷=
成败随风芳草深
一壑烟霞收我袖=
几声欸乃越前溪
客里乡愁洇瘦月=
谁家玉笛按清秋
放抱千山收袖底=
忘机一笑入云中
直指沉疴砭世弊=
难将一策救苍生
一二远峰沉暮色=
百千木叶蔽长安
借山一点峥嵘骨=
补我平生落拓心
曾为一诺心深溺=
致使平生梦总潮
半世浮华沉绿蚁=
三千大梦老青衫
诗是灵思出远岫=
心如芥子纳须弥(今音)
笔耕青砚诗成垄=
酒酹lei4春风醉渍襟
几片溪云收钓篓 =
一川暮色入归舟
诗窗春补三分雅=
画卷莺活一脉香
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不似海门潮信,能到浔阳。
[金]吴激《风流子》
用“出塞琵琶”淅沥的风沙,寄书不到的飞鸿、微茫的烟月等多种悲秋的意象烘托愁之深重和难以排遣,而万般无奈之中见海潮来去有信,顿生有情此身竟不如无情潮信之感。
呆作一语,表达了主人公悲极而迷惘的心态,所谓无理而有情、反常而合道,更突出了凄苦悲凉的程度,范文白评曰:“声律悲凉,不止属对之二也”(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二十)
风流子
宋代:吴激
书剑忆游梁。
当时事、底处不堪伤。
兰楫嫩漪,向吴南浦,杏花微雨,窥宋东墙凤。
城外燕随青步障,丝惹紫游缰。
曲水古今,禁烟前后,莫云楼阁,春草池塘。
回首断回肠,年芳但如雾,镜发成霜。
独有蚁尊陶写,蝶梦悠飏。
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
不似海门潮信,能到浔阳。
瘦骨秋来强自支,愁中喜读晚唐诗,孤灯寂寂阶虫寝,秋风秋雨总不知。
[清]宋琬《初秋即事》
晚唐诗的特点是多伤时哀世之情,感情基调忧伤而凄婉。秋来骨瘦、“孤灯寂寂”皆为愁苦之事,然诗人在这愁苦的情境中读晚唐的愁苦之诗,竟然感觉到“喜”,竟然“喜”到不知外边“愁杀人”的“秋风秋雨”,实乃是以反常的心理,写其内心难以诉说的愁苦之情。“构思之巧妙,抒写之婉曲,令人叫绝。”
休对咎(jiù),福对灾,象箸对犀杯。宫花对御柳,峻阁对高台。花蓓蕾,草根荄(gāi),剔藓对剜苔。雨前庭蚁闹,霜后阵鸿哀。元亮南窗今日傲,孙弘东阁几时开。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软草;高张翠幄(wò),庭前郁郁凉槐。
【注释】
象箸:象牙筷。
犀杯:犀角雕成的酒杯。
根荄:荄即根,一曰草木枯根。
剜苔:《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 南窗:晋陶潜,字元亮。《归去来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东阁:《汉书·公孙弘传》:公孙弘为相时,开平津阁以招贤者。
茵:褥。言草软如褥。
幄:帐。言槐垂如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