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里大妈突击挖野菜,城里游客进山之前,抓点紧还能挣几百块
“俺这儿野菜多,趁着还没有游客,抓点紧,赶紧挖,还能卖几百块钱,要是等到城里游客来了,大哩小哩都给你挖干净。你比方说这黄蒿苗【方言:蒲公英】,前二年通【很】多着呢,这二年都不多了。”
河南省栾川县王布袋沟村,牛大妈本来准备到地里薅几颗菠菜,中午做饭用,看到地边正开花的蒲公英,于是停下,挖了起来,一会儿工夫就挖了一大把。
王布袋沟,原本属于王坪村,大概是因为山沟口小肚子大,成布袋形状,因而得名。山沟里面分叉,两条小的沟叉就叫大王布袋沟和小王布袋沟。大王布袋沟的最深处,山岭之上土地肥沃,人均可以达到一亩多耕地,这在山区农村,已经算是非常少见的了。尽管山坳里坐落着十几座房子,还在这儿居住的却只剩下三户人家。
大山深处,判断家里有没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门口有没有狗,附近有没有鸡叫声。
进村,走过几户大门紧闭的老宅院,从几欲坍塌的夯土墙缝隙里窜出来一只猫,这下终于可以断定,这一家还有人居住。
大门外边的是牛棚,门开着,大门却锁着。牛棚里没有牛,也许是主人牵到山坡上放牛了。院落外边,有一盘石磨,还有近期使用过的痕迹,上面掩盖着坏了的堡箩。
虽然这儿是山区,却并不算特别偏僻的山村,山谷外面更是距离景区不远,这户人家还在使用石磨,引起了作者更大的好奇。
院落主人在哪儿呢?
不远处传来一声懒洋洋的牛叫,寻声走过去,是一个30多平方大小的打麦场,边上聚着麦秸垛,还有一个一人高的茅草棚,里面放着草筐子、竹扫把和打麦机等农业设备。
几头牛拴在小土岭上的树丛里,一只小牛,正偎依在母牛身旁吃着奶,警觉有人过来,仰头看了一眼,又发出一声“mang~”。
旁边的荒地里,一位大妈正在挖野菜。“哎,哖【你们】咋来镇【这么】早呢?这时候坡上还木【没有】青,木啥看的。”
大妈是把我们当成了城里来的旅游人,聊了几句,大妈有些疑惑:“听说话,哖不远吧?听着不像外处人,口音不蛮,咱家哪儿的?”
告诉大妈我们是逐村走访,记录豫西乡村生活的,大妈停下手中的小锄头说:“哪?那只怕老中了,回家歇一会儿吧?”
“俺这儿哩地,公家都收了,一亩地一年给500块钱,你要是给公家干活,见天也有钱。人都出去了,常万儿【以前】俺这个队,也有百十口人哩,打工哩打工,去街上住哩去街上住,镇暂万儿【现在】,连我总共还有三家。俺掌柜的去给惹【ra,人家】上礼了,娃子们去底下村里干活了,晌午就我幺【yuo,一个】人,咱焯点黄蒿苗,哖尝尝新鲜……”
大妈告诉作者:山梁上是黄土地,开春之后,地里有很多荠荠菜、蒲公英、山小蒜、野韭菜,还有榆钱、木兰芽等十几种野菜。最近几年,每年清明节之后,都会有很多城里人开车过来挖野菜。
“这黄蒿苗,能当菜吃能当药,常万儿【以前】没人知道咱这儿,一年光卖药材,也能卖一两千块钱。这二年,外处人知道了,一过清明,好些人来,挖挖回去泡茶喝。这黄蒿苗是凉药,也不苦,嫩的能焯焯拌凉菜,还能煮到甜饭锅里头,晒干能泡茶喝,街上也有人专门收,6块钱一斤……”
“俺老没本事么,人家都去街上住了,俺下不去。在家喽,能喂俩欧【ou,牛】,下去住,不知道能弄啥。都是那,俺老俩,还有俺娃子,就在坡上刨点吃,媳妇引着小孙子,在街上住,娃子得上学呢。原来村里头有个学,幺【yuo】老师教三个年级,七八个学生,后来上级嫌学生老少,学撤了,娃子们都去街上上学……”
“咱山里惹【ra,人家】,不是总是幺【yuo,一个、一直】欠钱花。我说我上年纪了,别哩不会干,吃罢饭了,去地里挖点野菜,黄蒿苗啦,地丁地榆,细辛啥的,看着咱这儿山怪大,药材也不多,不好寻。这黄蒿苗是一年四季啥时候都有,镇暂【现在】没啥外处人来,赶紧挖点了卖俩钱花花。要是外处人以来,那大哩小哩都能挖净……”
“今年老旱,黄蒿苗老是小,不绊称【没有重量】,7、8斤晒不出来一斤。我跟他爹身体不好,娃子想出远处打工也走不了,就在家门口找点活儿干,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还得管着俺俩吃药。孙子还得上学呢,花销老是大,一年都得好几万。我想着趁游客还没来,赶紧剜点药材,能卖多少算多少,也是给娃子减少点负担,要不,他们老是不容易……”
在深山里遇到的老人们,大多数只是一辈子和农业打交道的老农民,尽管政府动员他们下山居住,听得最多的,却是老人们不愿意增加子女的负担,在山上多少有点地、种点菜,挖一些山货,尽管卖不了多少钱,却也总想着帮儿子减少一些。
你家是不是也还有留守大山的老人?如果实在不能回家看他们,经常多打打电话吧,别让他们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