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两次烧书,是怎样一种境界?
明代罗贯中三代人写下的《三国演义》,在坊间传颂了数百年,成为经典历史小说。小时候听大人说看了西游记,坐那里夸猫气(即吹大牛,说神话)看了《三国演义》,坐那里想主意,意思是说,读过三国的人,智慧比常人多。看了《水浒传》,做事讲义气,即爱抱不平。可见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对世人的影响多么深远。
而 三国,水浒,西游记三部历史小说,我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不仅从中学得计谋,而且借鉴如何做人做事。比如说,诸葛亮,我对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很是感慨不已的,为了辅佐刘备成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为我在几十年来的生活中,树立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提供了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也对他的正统观念万分敬佩,尽管在当今一些人有奶就是娘,只要有利益,可以卖身投靠的所谓解放思想,我还是觉得诸葛亮绝对不是不识时务,就是通过不懈努力,追求那种世人共识的正统观念,这才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不然的话,那些入党宣誓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却朝三暮四,不学诸葛亮死而后已的不就是屁话么?
三国的东吴,我对孙权,我也是敬佩的,孙权的天下,是兄长孙策打下的,孙策得了那个传国玉玺,抱回家中,觉得这国宝“受命于天,即世永昌”到自己人手中,是天意,在这种皇权正统观念支配下,决计干一番事业,可是孙策后来被许贡门客所射杀,孙策知孙权不如自己,临终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照着兄长的话,一路走来,据长江天险而成大事。孙权,没有多大才能,他最大的才能就是守成,循规蹈矩,按照他兄长的遗言,坚持长江天险,不搞断臂斩腕,什么创新改革,虚心听取部下意见,且能广纳人才,终于建立帝业,成为东吴大帝,也在历史上写下了他重重的一笔。
对曹操,曾经我是有看法的。受正统思想影响,再加千百年来曹操的脸谱,让我们看到,老曹是个大奸臣,你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逃难时杀吕伯屠,杀杨修,孔融,因吉平下毒,斩杀一批护卫汉室大臣等,作品中多有丑化曹操形象的描述,似乎曹操割 发代首,严明军纪,模范带头执行军纪也为了达到篡夺汉这室的目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所做的一切,好事被作者冷嘲热讽,坏事更骂得狗血淋头,在老百姓看来,曹操确实是奸臣一个。即使他在建安文学七子之列,即使是留下千古绝唱《度关山》、《短歌行》、《龟虽寿》,也很少有人能够给予赞许,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给他的历史地位做了充分肯定。更有毛泽东主席词《浪淘沙.北戴河》'魏武扬鞭’,勾勒了曹操的真实面貌和英雄本色。
曹操何许人也?中国最早的时评家许劭先生,对他做了中肯的评价:“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人”或者“治世之能人,乱世之枭雄”。曹操也是个知识分子,诸葛亮与之相比,在文学方面,就不如曹操了,诸葛亮虽有前后《出师表》,但没有诗文出现。曹操看似奸诈,但曹操的几个事情不能不说他的境界不是常人能够比得上的。比如,袁绍部下笔吏陈琳写的《讨曹贼檄》,陈琳把曹操祖宗八代都骂的底朝天,可是灭掉袁绍后,陈琳被俘,那起草讨曹贼檄,把曹操骂的一塌糊涂的陈琳还能留小命吗?可是曹操却不,还当着众人面让人念这篇文章,还说,你陈琳骂我,各为其主,倒也罢了,但你不能把我祖宗八代都骂个遍,可是你这一骂,把我的头风病给骂好了。最后重用了陈琳,这是一般小肚鸡肠的人很难做到的。
曹操一生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官度之战,灭了袁绍地方势力。
袁绍何许人也?袁出生名门望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但这只是袁绍表面上待人之举。他外表宽容,内心猜忌,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有人才而不能用,听到好的计谋而不能采纳,正如曹操判断:“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曾经在发娇诏诸公应曹公,在协调事务上,袁绍就充分暴露了他的特点,曹操就得出:竖子不能以成大事之说“。 袁绍谋士田丰,很有见地,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不被采纳,后来田丰以死相谏,袁绍震怒,还将田丰关进大牢,结果袁绍大败而归,看守田丰的狱卒恭喜田丰说他有救了,袁绍不听他的计谋失败了,但田丰却冷笑说,如果袁绍胜了,他不会被杀,如败了,必杀之。结果如田丰所言,袁绍大败而归,第一件事是把田丰先杀了。田丰为什么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就是看人看到骨子里去了。一个品德低下的人,总逃不了他那心胸狭窄的思维定势的。不管你再特此通知做作,再怎么大摇大摆,那虚伪的一面,一眼就能看个透的。
曹操是胜利一方,最英明的是,曹操大败袁绍后,打扫战场,有许多人搜出曹营人与袁绍营中来往书信,即曹营泄露给袁营的军机,或者曹营人出卖曹操为袁绍出的主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带路党,一些成不了大事的人,一定要细细看过这些书信是谁写的,甚至搞诛连,而且必除之而后快,可是曹操却不,看也不看,下令立即烧掉这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做到?这样的宽大为怀,估计常人是做不到的。
曹操不仅原谅骂他的陈琳,烧掉部属与对手袁绍的书信,而且对自己的军事著作,也是舍得付之一炬的。
当时,三足鼎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西蜀刘璋昏庸无能,早晚是被灭的料,但谁得西蜀,还待定夺。西蜀的知识分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心头的冲动了,使者张松因公去魏国,想探听消息,顺便把取四川成都的地图献给张松觉得能够依赖的人。可是曹操不知其意,言语怠慢,并且意气风发地讲出他所统之众,对取成都不费吹灰之力。还拿出他的军事著作《孟德新书》给张松看。他不知道张松是过目不忘的秀才,作为文人,那种臭脾气发作,也是了不得的,他就把孟德新书背了下来,讥讽蜀中小儿都能背下此书,这叫什么军事著作?曹操听后羞愧难当,当场将孟德新书付之一炬。如果这书不烧,说不定是本奇书呢。总比今天一些所谓专家学者剽窃抄袭的要高明一万倍吧。
曹操的一生,身经百战,曹操的一生,当然充满智慧的光辉,尤其是胸襟,值得肯定。相比诸葛亮,一直对魏延杀太守韩玄耿耿于怀,断定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并在五丈原病故前设计马岱除掉魏延,这个情节总是让人看不下去的。曹操,容忍得了弥衡击鼓辱骂,容忍得了陈琳张贴告示讨伐,容忍得了部下在作战关头与袁绍私信往来,容得下张松嘲弄他的军事著作,在三国里还没有第二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用这样的事例对照毛泽东思想所提倡的善于团结意见不同的人,甚至反对自己人反对错了的人一道工作的观点,曹操是敢为天下先的。
想到这里,不禁想问一声,曹操两次烧书,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现在的一些自诩满腹经纶的人能够做到吗?即使那些天天讲共产党人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能有多少成份尚存?
所以,今天我读三国,不只读那些精彩的战争经过,而更应该读出三国故事里做人的人品。更要想想陈寿《三国志》评论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汉先灭的历史教训,也是惨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