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蓝墨水/泣血轩亭口(散文)
泣血轩亭口
纯蓝墨水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越城区。
轩亭口,一条普通的街道上,一个普通的丁字路口。
轩亭口,有着古老的历史,有着古老的繁华的传统。
轩亭口,路口的丁字街心,东侧有一座很不起眼的看起来并不太高大魁梧的石碑。这是一座汉白玉质地人像碑。
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而宁静,古朴而凝重。
这里,是解放北路的一段,有人停下驻足,有人匆匆而过。
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个异常惨烈的故事。
就是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腥风血雨的一幕。
01
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
天是昏的,地是暗的。风在怒吼,月隐星没。
一个大义凛然的柔软女子,被一群疯狗簇拥着来到了这里。
疯狗们在狞笑着。刽子手凶神恶煞。杀人的刀锃光发亮。照路的灯如鬼火。
英雄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悲我中华!悲我民众!
大侠说:万勿剥我衣服!--视死如归,保持尊严!
在疯狗刽子手们的战栗中,女侠从容地倒下了!
地下,一腔热血汩汩地流淌!
就这样,一代女侠结束了她32岁的青春年华;就这样,一代同盟会革命之女星陨落了!
她的人虽然倒下了,可是人格却在站立着,精神在站立着!
轩亭口,光芒四射,一直在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英雄永垂不朽!英雄万古长青!
正应了那句话:有的人死去了,但仍然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去了!
02
1875年11月8日,她出生于一个殷实之家,过着衣食无忧的较为幸福的普通生活。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湖南省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她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
1896年,她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她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她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1897年6月,她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王沅德(子)。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她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
1901年她在这里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赴京复职,她携女儿一同前往。
按说,这样的生活,她该满足了!至少,一般人是满足了。那时,老百姓的普遍追求是,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可是这个“不安分”的女子,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她向往的是外面的天地,她向往的是“另一种”生活。
1904年,她积极参与活动,演说革命和女权,开展妇女运动团队,结秘密会创《白话报》,为民主革命与妇女解放起到先锋作用。
1905年,她负责浙江革命发展,为中国同盟会在浙省革命宣传展开道路。
1906年,她两次大幅度扩充同盟会会员,此后不少成员成为同盟会中坚;承担长江一带起义筹备,为同盟会革命工作与添砖加瓦。
1907年,她创办《中国女报》,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总负责浙省各处起义工作,编复军制,商定完成革命起义大业,为同盟会革命工作肩负重大要务。
绍兴城内塔山脚下,和畅堂23号,是她的故居。少年时的她曾在此生活、学习和练拳习剑。1906年春,她从日本回国直到牺牲前夕,这里是她从事革命活动、联络革命党人的场所,并经常到鉴湖聚会。现存孙中山先生亲笔题书“巾帼英雄”四字手迹照和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这就是她32年的短暂一生的历史轨迹:少女时代,入得学堂,识文断字,练拳习剑。成人后嫁作他人妇,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在京期间,接触了新思想新观念,令她耳目一新,怦然心动。嗣后冲破重重阻力,抛开家庭妇女束缚,到日本留学,成为热血的进步青年。再后毅然决然加入了黄兴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真正的革命者。她为争取女权而奔走呼号斗争,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事业。她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揭竿起义,推翻帝制,崭露头角,矢志不渝。
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能觉悟一点同情革命就不得了了。可是,她却像古时的大丈夫大禹一样,弃家别子,抛头露面,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雄鹰展翅,搏击风浪,真是难能可贵,举世罕见!
这样的革命活动,与封建统治集团的要求是极为不合拍的,他们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必然要遭到反动统治者的镇压。
这也注定了她的人生悲剧!
不过,她似乎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革命就要付出,甚至会流血牺牲。
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她知道“秋风秋雨愁煞人”,但她仍然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为了不连累家人,她与婆家、娘家都断绝了关系。
但她似乎根本就没有在乎这些。她还是照常干她想干的。
于是,这惨烈的一幕最终还是发生了!
03
人们只要来到轩亭口,心里就要滴血!
因为她曾在这里滴过血--一滴滴地流淌。
她是舍得滴血--为革命成功滴血,为民众解放而滴血!她觉得,这血滴得值!
所以,她决定不化妆逃走;所以,她慷慨赴死,宁折不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乃真大丈夫也!
古之妇好、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也不过如此;今之向警予、赵一曼、江姐等女中豪杰,也不过如此!
人们滴血,是因为心痛。失去了优秀的儿女,谁不心痛?白发人送黑发人,谁不心痛?
她有诗句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她没有别的希求,只有用“一腔热血”换来民众“勤珍重”,如果“洒去犹能化碧涛”,那就再好不过了。谁能理解她的苦心?!但愿,人们不要再愚蠢地吃那英雄们的“血馒头”了!
鲁迅曾经写过小说《药》,以夏瑜比之她,对她的滴血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对愚昧落后的拿滴着鲜血的“人血馒头”的华老栓等人进行了讽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在了解到她及她们的奋斗事迹后,尤其是吃她们的“血”,“华老栓”们又作何感想呢?也许,他们觉悟了,感到羞愧难当;也许,他们还是那般麻木不仁!
她的血没有白流!众多革命志士的血没有白流!
短暂的4年之后,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又过了38年,也就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推翻了黑暗独裁专治统治的蒋家王朝,建立了伟大的朝气蓬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这说明了革命先烈的努力没有白费!这说明民众确实觉醒了(至少有一大部分是这样的)!
04
她,是一名极为平凡的女子。
她,又是鼎鼎有名的“鉴湖女侠”烈士!
那么,这个她,又是谁呢?
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其实,用不着揭谜底,人们在心里早就知道了:一定--是--她!
对,她,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秋瑾!
秋瑾被害后,国民党政府没有忘记这位革命前辈。孙中山先生亲笔提书“巾帼英雄”四个遒劲大字;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修建了“秋瑾烈士纪念碑”。不幸的是,在“文革”中,此碑被砸。这大概是因为国民党立的碑,所以就反动,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倒!这算哪门子逻辑!
所幸的是,“换了人间”的共产党政府,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这位革命先驱。周恩来于1939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1958年,浙江绍兴人民委员会在秋瑾故居成立秋瑾纪念馆,由何香凝亲笔书写“秋瑾故居”匾额。1981年党和政府将“秋瑾烈士纪念碑”恢复原貌,并在右侧修建了汉白玉的秋瑾烈士雕像,以示永久凭吊和纪念!
如今,纪念碑和雕像光明正大矗立于轩亭口,相映生辉,在向民众不断讲述着这个动人的滴血的女英雄的故事。
05
烈士长已矣!俗话说:人死如灯灭。灯灭尚可再点,人死岂可再活?!
也许有人会说,秋瑾在当时可以从容逃走,本可以避免一死。如果言外之意是满怀可惜之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别的不怀好意的企图,那可就要另当别论了。
事实是,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于是,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这是什么行为呢?
事情败露,总要有人“顶罪”。如果她也跑了,当局是一定要清查的。事情的好结果,当然是找不着任何人。但如果要抓到人呢?…
为了不让其他人员受到损失,保留革命的火种,她便甘愿束手就擒,以至于英勇就义!
宁可前进一步死,不愿后退一步生!
这是何等的气概啊?!这是何等的悲壮啊?!这时何等的浩然啊?!
在生死这个大是大非面前,在生死这个考验人的试题面前,她无疑是交了一份正确的完美的悲催的答卷!
这时,我们想起了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想起了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诗句,说的正是她呀!
06
这里特别有必要说一说“革命斗士”鲁迅。
有人说,鲁迅与秋瑾有些不对付。固然,有可能他们两个在某些观点上不太一致。这又能证明什么呢?!事实胜于雄辩。在秋瑾作为革命志士英雄豪杰这件事上,鲁迅完全是站在秋瑾这一边的。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他有着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客观地说,表面看似有些严肃冷酷,其实他的内心是万分火热。也许是这就叫做“爱之深疼之切”吧?!这种性格,有时免不了得罪人。说句公平的话,尽管有人不大喜欢他,但相比起国格人格来,的确瑕不掩瑜,无失其高大形象。
所以,在秋瑾牺牲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药》里用“夏瑜”的形象歌颂了秋瑾的大无畏的为民族解放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所以,在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再次提到了秋瑾,以示怀念之情,并以秋瑾的牺牲来告诫青年,让革命者吸取教训。
所以,在鲁迅离世的前一年(1935),他还写了《病后杂谈》的文章,里边又一次提到了秋瑾,以此来悼念秋瑾。
可见,鲁迅与秋瑾之间的革命道路不同,但对这位革命女侠的牺牲始终是崇敬有加的。
鲁迅始终是念念不忘秋瑾的。
试问:我们大家做到这一点了吗?
07
这个春季时候,会稽山的梅花又该开放了!这些红梅,枝枝朵朵,鲜艳欲滴,分明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它唤起“百花齐开放”。“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一曲《红梅赞》,分明就是赞我们的秋瑾--赞一切祖国革命志士!
这个春季时候,会稽山的杜鹃花又该开了!一簇簇,一片片,蔚为壮观。它年年开放,年年火红。为什么?又是一年一度的“杜鹃泣血”。难道它是在纪念她吗?难道是它在为她而滴血而泣血吗?它在为她滴血泣血,它在为她继续抗争!它在为她用另一种形式在斗争,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这个春季时候,鉴湖的水又该碧绿碧绿了!八百里鉴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湖上桥堤相连,渔舟时现,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一如王羲之诗“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些碧绿的水,难道不是她的鲜血变成的吗?她的血化成一汪营养丰富的清水,染得绿水青山,造福子孙万代!
杜鹃、红梅的一朵朵红花,鉴湖的一抔抔碧水,分明就是她的一滴滴血!
这些血又染红了革命的大旗,汇成滚滚洪流冲向封建的帝制封建余孽,卷走这些封建渣滓!
她的血没有白流!但愿她的血没有白流!
在腥风血雨的百年近代史上,无数个像秋瑾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着亿万受苦受难的不幸同胞的翻身解放,抖擞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所不惜。
鲜艳飘扬的革命红旗,乃至国旗,就是这些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
学校那些孩子们脖子上的鲜艳的红领巾,也是这些先烈们的鲜血染红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这些国民们,切不可忘了这些先烈们!
我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也切不可忘了这些先烈们!
08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些“告密者”小人们和穷凶极恶的刽子手们吧!
那些使英雄她滴血的告密者和刽子手们呢?难道可让他们逍遥法外吗?难道他们不应该受到惩罚吗?难道他们不应该受到谴责吗?
先让我们记住这些可恶可恨的刽子手们吧:
李钟岳,山阴县令(低级执行者);
贵福,绍兴知府(中级下令者);
张曾敫,浙江巡抚(高级下令者)。
当然,还有比他们更大的上级--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清廷清帝(最高级下令者)。他们也脱不了干系!
再让我们记住一个可耻可怜的名字吧:
徐伟!
徐伟的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革命党人徐锡麟。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并被捕牺牲。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到秋瑾,致使事泄,她遂被捕。
如果徐伟是无意供述透露她的,尚可原谅一二;如果他是故意告密的,那就不可原谅一丝一毫了!
这些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被钉在民众心里的耻辱柱上,落得个万世唾骂!
也许有人说,这些人也是无辜的。他们要保饭碗,他们要家庭,他们要子女,他们要忠于主子皇上,他们迫不得已,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皇上才是最大的刽子手!是的,皇帝是最大的刽子手!应该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才解恨!那么,由主子顶缸,难道这些狗奴才、狗腿子就一点事也没有吗?不是这样的。他们照样为民众所不齿!没有他们这些爪牙,没有这些马前卒,皇帝还能坐得住金銮殿吗?没有他们这些轿夫,皇帝还能坐得了16抬大轿吗?所以,他们也不可饶恕!
应该拿他们的血来祭奠忠魂!
但愿轩亭口今后不再滴血了!
09
过去,轩亭口是杀人弃市的菜市口;而今,轩亭口是英雄的象征。
一到轩亭口,我们就肃然起敬!--不,即使不到轩亭口,我们即使身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也会肃然起敬的。
一般来说,我们不敢轻易来轩亭口。即使来,也是有所迟疑,脚步蹒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是因为我们晕血,不是我们惧怕鬼怪,而是我们有些汗颜,有些胆怯。汗颜、胆怯的原因,是面对英雄秋瑾,面对泣血的轩亭口,我们禁不住要受到良心的拷问!
不妨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所谓堂堂七尺男儿,若在秋瑾那样的时代,是否做到了须眉自当不让巾帼?!一个弱女子,都能做到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我们这些男人们,若在那个年代,能像她那样做到吗?若不能,怎能坦然面对堂堂女侠呢?
不妨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新时代受着良好教育的女子们,若在秋瑾那样的时代,是否能像秋瑾女士那样,不说献出宝贵生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奔走呼号,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能否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大众的事情呢?
当然,拷问归拷问,自己归自己,英雄归英雄,一码归一码,不能简单类比。英雄岂能是我们凡人随随便便就能做得到的吗?
我们不妨在拷问之余,认真反思反思,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习革命先烈无私无畏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份工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增砖添瓦!
如此,就够了!如此,先烈之心足矣!
英雄是不会苛求我们的!
我们唯有记住秋瑾这些为国为民而捐躯的革命先烈,才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唯有坚决抵制那些肆意歪曲或诋毁秋瑾这些为国为民而捐躯的革命先烈的别有用心者,才是我们该做的一件事。
秋瑾,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秋瑾精神万古永存!秋瑾精神万古长青!
ZUOZHE JIANJIE
作/者/简/介
纯蓝墨水,尚士,曾供职于河南省直机关事业单位,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河南民间故事集》《散文选刊》《河南经济报》《郑州晚报》等报刊。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旗下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季刊。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