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回顾

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回顾——话剧篇

这一年出色的新作品

在这热闹的一年当中,有许多新的话剧作品,在我们剧作家的笔下创作了出来,并且借着这些戏剧节的东风,被搬上了舞台,与观众们见面。今年两部历史大剧——《杜甫》《林则徐》的问世,让我们对年过八旬的老剧作家郭启宏坚持在一线写戏改戏的精神钦佩不已。老一代话剧工作者坚持着一线工作,也鼓励着后辈们不断进取。孟冰的《平凡的世界》,孙惠柱的《宴席》,唐栋的《柳青》,王宝社的《三湾,那一夜》等等出色的作品,也都是这一两年推上舞台的新作,其中很多都是较为成功的作品,获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

话剧《杜甫》舞台图

除了一些剧作家今年推出了重磅新作,一些院团也在今年推陈出新。央华戏剧制作的《新原野》与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特赦》,虽然都是18年初次登上舞台的作品,但是在19年重装上阵的时候,依然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艺术冲击。虽然今年有很多好的话剧初次登台或再次面向观众,但是有些遗憾的是,本土创作出的标杆作品依然没有达到漫天星光灿烂的时刻,相信在未来,我们话剧市场的夜空,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之星,耀眼而夺目。

话剧《新原野》舞台照

这一年引进了不少优秀作品

随着我们文化作品的“请进来”与“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话剧被引进,今年引进的剧目中,以色列盖谢尔剧院的《父与子》,德国汉堡塔利亚剧院的《奥德赛》,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法国诺诺剧团的《等待戈多》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优秀剧目。其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对我们有着宝贵的启悟意义。

同样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欧洲的艺术家们总是在艺术创作出现困顿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作出理论反应与舞台变革。欧洲文艺界广泛讨论并确认的普遍原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真实地表现生活的历史地开放的体系”。看到这些有代表性的欧洲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市场有出色的反响,也足以让我们的话剧创作者们汲取营养,走出属于我国话剧的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话剧《静静的顿河》海报

这一年舞台上上下下的热闹纷纷

话剧的热闹,不止台上热闹,台下也热闹;剧场内热闹,剧场外也热闹。今年11月,做足宣传的《孩子梦》从上海移师北京,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不料各方意见殊异,评价南辕北辙,主办方难以应对。11月12日,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在保利剧院演出《茶馆》时,部分激进观众当场苛斥演出者对不起老舍、对不起《茶馆》,并要求退票。有人批评孟京辉将《茶馆》弄得“面目全非”“已经不是老舍的《茶馆》”。孟京辉则信心满满地说,“如果老舍先生还能看到我们现在,我觉得他真的会默默高兴的”。

话剧《孩子梦》舞台照

对于这些,观众完全可以作出不一样的阐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今天的观众比过去更有知识,更有主见,兴趣更多元化,也更容易获得演出的核心信息。当他们走进剧场,可能是为了艺术熏陶,可能是为了休闲娱乐,也有部分观众单纯为了追星。可以说,话剧创作者找准自己定位,如何贴近观众、回馈观众,将是新时期戏剧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

话剧《茶馆》舞台照

这一年我们迎来送往

2019年是话剧世代交替最为明显的一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艺术总监一职已由林兆华的儿子林熙越接棒。中年一代的导演周可、李伯男、黄盈等逐渐走向前台,这些代表着话剧界的希望。但是遗憾的是,老一代戏剧家胡可、田本相、童道明、苏叔阳先后离世,这是话剧界莫大的损失。

有些人离开了,但是他们还在这里,有些人来到了这里,带着无数人对于未来的期盼。不管2019年话剧界的热闹与纷扰,2019年都是话剧平稳发展的一年,2019年很好,2020年呢?我们想2020年一定会更好,话剧生力未竭。在此仅祝愿2020年有一个新的开始,中国话剧也借着这个美好开始,在马上到来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里,鹏程万里。

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回顾——戏曲篇

中国演出一年前

作为中华文化之魂的戏曲艺术2019年稳步发展,焕发生机。作为系列回顾的第四篇,我们来共同关注戏曲演出市场。

回顾2019年,戏曲融合创新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新媒体技术、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也进入到了戏曲艺术中,戏曲教育更是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府支持非遗戏曲传承

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3.89亿元为12984个贫困地区乡镇共配送约8万场以地方戏曲为主的演出,为基层民众送上文化大餐。除此之外,全国各地也都针对相关戏曲剧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府补贴,支持各类型戏曲团体发展。例如,在政府支持下,2019年在中华世纪坛剧场举办了非遗戏曲展演,祁剧、扬剧、内蒙古乌力格尔等在多个平日难得一见的剧种,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增强了传统戏曲的普及。

非遗戏曲展演海报

地方戏曲“百花齐放”

面对受众少、舞台小、演员队伍断档等问题,各个小剧种都在想方设法谋求突围,在保留住小剧种的的精髓外,积极创新,探索适合地方剧种的生存发展之路。2019年8月,戏曲百戏盛典在江苏昆山举办,一些活跃在乡间的小剧种有机会登上大舞台,并通过网络传播进行推广,对小剧种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戏曲振兴工程的实施,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京剧像音像工程、“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等项目的稳步推进,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取得明显进展,一大批地方戏呈现出新老融合、生机焕发的生动景象。今年获得文华奖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豫剧《重渡沟》、苏剧《国鼎魂》、河北梆子《李保国》这四个戏曲作品,向观众展示了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戏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地位及重要性。

左上: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舞台照

右上:豫剧《重渡沟》舞台照

左下:苏剧《国鼎魂》舞台照

右下:河北梆子《李保国》舞台照

融合创新是新的发展方向

2019年,戏曲的内容创作和演出形式不断创新,不仅有跨界的合作也有高科技的融合。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等创新剧目给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戏曲体验,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整体沉浸式”艺术环境成为戏曲周的一大特色,将中华戏曲艺术与民族园林艺术完美融合,展现了戏曲与时俱进,融汇创新的新方向。

新型小剧场戏曲演出在2019年受到关注,各地先后出现各种针对戏曲小制作、小作品的展演平台,作为其中的“探路者”之一, “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聚焦小剧场创作课题,吸引专业观众的参与,成为行业探索新型戏曲的平台。

左:现代昆曲《我,哈姆雷特》舞台照

右: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照

戏曲教育不容忽视

如何让年轻人了解、热爱戏曲,为传统艺术增添后备人才是戏曲持续发展的重点。全国各地开展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有效提高了戏曲普及率。但如何让戏曲特长学生成为戏曲专业从业者,是戏曲行业如今面临的难题。中国戏曲学院2019年本科招生进一步扩大戏曲类专业招生规模,如地方戏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新增赣剧、湘剧和花鼓戏3个国家级“非遗”剧种,进一步开展具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教学改革,贮备优秀戏曲人才。但招生难是戏曲专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难题。

目前,戏曲人才培养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戏曲专业院校招生难,剧种人才不平衡,成材率低等问题。同时,院团用人要求和院校培养体系之间还存在差异,学生在基础课、剧目课上能掌握的专业知识还难以满足院团的专业要求。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更好的与行业需求对接,演出市场如何为戏曲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是戏曲行业发展需关注的重点。

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戏曲类演出场次0.74万场,比2018年同期上升4.51%;票房收入4.1亿元,比2018年同期上升7.89%。但2019年第三季度戏曲类演出场次0.48万场,比2018年同期下降7.69%;票房收入2.7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56%。第三季度随着暑期演出旺季的来临,在其他艺术门类优质演出项目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戏曲的市场份额被压缩,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未来,如何从市场角度出发,结合戏曲自身特点融汇创新,增强与互联网、新媒体等高科技技术的融合,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戏曲艺术,推动戏曲演出市场持续发展,是值得戏曲演艺机构探索的方向。

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回顾——演唱会、音乐节篇

中国演出一年前

2019年演唱会市场依旧火爆,大大小小音乐节层出不穷。作为系列回顾的最后一篇,我们来共同关注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市场。

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演唱会、音乐节演出总场次0.06万场,同比上升22%,票房总收入12.32亿元,同比上升20.9%。2019年第三季度演唱会、音乐节演出总场次0.08万场,同比上升11.43%,票房总收入13.79亿元,同比上升10.59%。全年演唱会、音乐节票房收入超过40亿元,总场次超过2000场,整体态势良好,票房收入和演出场次同步上升。

受众细分 发展渠道多样

2019年演唱会票房市场仍是以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等有广泛知名度的歌手为主,占市场总量的50%以上。随着《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等音乐综艺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成功,乐队、说唱、偶像团体等也成为2019年演唱会和音乐节市场的热点。例如,“《乐队的夏天》巡回演唱会”、“2019年火箭少女101飞行演唱会”、“《陈情令》国风演唱会”、“NinePercent演唱会”等,吸引大量粉丝追捧。

火箭少女101飞行演唱会

同时,还有一些音乐人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崭露头角,在获得影响力后进入演出市场,例如刘宇宁、冯提莫等均在2019年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演唱会市场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受众划分越来越细致,品类越来越多。

据消费者数据调查显示,“90后”“00后”已成为现场娱乐的消费主力,24岁以下人群占购票人次的14.8%,30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42.4%,粉丝经济已成为拉动演唱会和音乐节爆发的重要推动力。

《陈情令》国风演唱会

音乐节市场快速发展 增长显著

从最初的迷笛、草莓音乐节,到如今大大小小音乐节遍地开花,音乐节已成为国内音乐市场的热门产业。仅2019年上半年音乐节平均票房同比增长就超过30%,其中5月涨幅最大,单月音乐节票房规模同比增长达2倍以上。除摇滚、民谣、流行等主流音乐节类型之外,二次元、国风、电音等细分领域的音乐节数量在2019年出现明显增长,由于这些类型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消费欲望旺盛,票房收益已逐渐赶超主流音乐节市场。

迷笛音乐节

新技术新探索 舞台更加“科技化”

2019年以VR全息投影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虚拟偶像专属演唱会在上海举行,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偶像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演出。随着二次元受众不断扩大,中国互联网用户对二次元文化接受度的进一步提升,虚拟偶像市场逐渐壮大,虚拟偶像文化或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虚拟偶像演唱会

近几年“沉浸式”舞台的概念也被引入到演唱会制作领域,高科技手段和高超的舞美效果都展现了与以往不同的舞台。例如,“2019张艺兴大航海巡回演唱会”采取了“沉浸式”舞美设计,将“航海时代”搬上了舞台;“2019华晨宇火星演唱会”也以沉浸式为制作概念,高难度的四面台延伸设计,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常规的观演体验。

新的制作理念带来新的演出效果,虽然“沉浸式”舞台技术还在探索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概念大于实际效果”的现象,但结合新科技进行舞台创新已成为演唱会制作的新趋势。

张艺兴大航海巡回演唱会

票务市场规范仍需加强

近年来,“高价二手票”、“黄牛票”等现象在演唱会市场尤为突出,受到广泛关注。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下,2019年票务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得到一定的遏制。演出主办机构和票务经营单位积极探索尝试更优化的票务销售模式,例如 “2019林俊杰《圣所2.0》世界巡演”购票期间执行“一票一证”的实名制购票政策,在抢票环节通过大数据手段实时监控抢票数据,准确判别“机刷”、“人肉代刷”等“黄牛”行为,切实保障歌迷权益,打击“黄牛”浑水摸鱼。

由于热门明星演唱会是市场稀缺资源,供需不平衡,虽然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但“黄牛”现象仍难以根除,需要演出主办机构、演出票务经营机构进一步规范票务销售流程,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演唱会市场的良性发展。

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回顾——音乐剧篇

近年来,我国文化娱乐内容消费渐成刚需,且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其中,音乐剧类型消费增速喜人。作为系列回顾的第二篇,我们来共同关注2019年音乐剧市场。

音乐剧是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歌剧、舞剧、话剧之所专所长,从欧美到日韩,风靡世界,近几年,在中国大陆也颇受热捧。2019年,音乐剧形式被更多观众认可,原来属于小众、局限于大城市的音乐剧,终于“出圈”走向大众市场。

《声入人心》带动音乐剧演员出圈

自2018年播出以来,“声入人心”这档“高雅”综艺持续助力音乐剧造星,郑云龙、阿云嘎等众多参赛选手通过节目收获了大量忠实拥趸,也吸引了不少粉丝因此走进剧场观看音乐剧现场演出。例如,因郑云龙演唱了经典剧目《我,堂吉诃德》的主题曲,使这部剧在去年12月份开启的最后一轮演出票房十分亮眼,甚至临时加开池座,创下了该剧在国内巡回7年以来最好的成绩。

上图:《我,堂吉诃德》舞台照

右图:《我,堂吉诃德》海报

综艺《声入人心》海报

国产原创音乐剧孵化成果亮眼

相比各种原版引进的音乐剧和国外音乐剧中文版,2019年,国产原创音乐剧逐步崛起,根据黄舒骏、李宗盛等歌手经典名曲创作的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当爱已成往事》,因为有大量的音乐受众基础,成为市场热门。

上海文化广场推出“2019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以不足200万元的投资“孵化”了77个剧本和3部新剧《对不起,我忘了》《生死签》《南唐后主》,推动原创力量的崛起和华语音乐剧的发展。

音乐剧《当爱已成往事》舞台照

上图:《南唐后主》海报

中图:《生死签》海报

下图:《对不起,我忘了》海报

国外引进音乐剧仍是市场主力

长期以来,从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引进的原版音乐剧一直是中国音乐剧市场主力。2019年有《猫》《芝加哥》《吉屋出租》《贝隆夫人》等多部知名剧目仍在国内市场进行巡演,其中,《猫》和《芝加哥》等剧今年进一步进入二三线城市市场,并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除了百老汇和西区名剧之外,从2018年开始,法语音乐剧的热度持续上涨。2019年,《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摇滚红与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别具风格的法语音乐剧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潮”。尤其是被称为“法扎”的《摇滚莫扎特》现场,堪比流行明星演唱会,狂热的追星场面,让很多普通观众忍不住咋舌惊叹。据了解,法语音乐剧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平台是哔哩哔哩,经由b站用户的传播,法语音乐剧在未正式引进时就已经拥有了一部分忠实粉丝。

音乐剧人才培养成为行业重点

虽然大量的音乐剧剧目和极具粉丝流量的明星音乐剧演员,让音乐剧市场和观众人群迅速扩大,中国音乐剧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音乐剧创作和制作人才的培养却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依然处于专业人才紧缺状态。

为了解决音乐剧产业化问题,2019年,一些具有音乐剧平台性质的机构、组织相继成立。上海市崇明区政府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国内首家音乐剧产业平台公司——“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也正式成立,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演出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也正在加入到音乐剧的队伍当中。同时,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为指导单位、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主办的首届音乐剧制作人及舞台监督培训班应运而生,邀请了十余位国内外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授课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本土音乐剧产业尚未成熟

2019年,国产原创音乐剧的数量虽然有显著上升,但在艺术水准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见到真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创精品。同时,这一年的音乐剧市场也有一些现象值得关注。

部分明星音乐剧演员的表演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度,例如音乐剧《长腿叔叔》的首演中,某人气音乐剧演员在舞台上错词、接错场景,导致女主角某独唱环节被跳过,受到观众质疑。另外,在“明星效应”的引导下,一些观众并不了解音乐剧,仅因明星进入剧场,追星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音乐剧的正常演出。

音乐剧作为外来文化,国内还未形成滋养非本土艺术的土壤,对音乐剧的理解尚停留在歌舞剧的认知上,创作者在音乐剧制作上容易生搬硬套以前歌舞剧的“老一套”,仅仅将歌曲和舞蹈凑在一起,但并没有让二者有机结合,产生新的闪光点。

欧美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创作、制作、演出、推广音乐剧已有近百年或数十年的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演出模式,而我国的原创音乐剧近些年才起步,产业体系还在探索之中。

从短期来看,明星效应的确带领音乐剧走出了圈层,但也只是在圈层边缘试探,粉丝目光始终聚焦在明星身上而并非产业,这对于整个音乐剧行业来说并非健康的发展方式,音乐剧演员的专业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回顾2019年,原创音乐剧节目的出圈带动了音乐剧热度和观众数量。国外优秀剧目的大量引进以及原创音乐剧的崛起带动了演出体量。虽然现在还无法看清音乐剧在中国的未来,但市场的意识正在苏醒,各个环节都在集中发力。粉丝经济表现出的强势助力,网络上极高的讨论声量,短期内爆发的票房增长,都促使越来越多目光聚焦向这个原本在国内处于小众的产业。

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回顾——舞蹈篇

相比话剧、音乐剧等艺术门类而言,舞蹈艺术的欣赏门槛更高,在演出市场所占的份额一直较小,但在2019年却有多部舞剧走红,一些优秀青年演员获得大众关注,令人欣喜地看到舞蹈艺术演出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作为回顾系列的第五篇,我们来共同关注2019舞蹈演出市场。

民族舞剧成为市场亮点

近年来,各地立足本土文化进行创作的民族舞剧项目平均每年有上百部,数量可观,其中也不乏精品。2019年在演出市场出现两部大热的新舞剧,引发行业关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上演来一票难求,让主旋律题材成为“爆款”,舞剧诞生不到一年便已在全国巡演100场,2020-2021年的演出档期也几乎被订满;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的舞剧《醒·狮》甫一问世就受到年轻观众的热烈追捧,甚至“未演先热”,首次公演时门票迅速被抢购一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台照

舞剧《醒狮》舞台照

中国歌剧舞剧院《孔子》、山西华晋舞剧团《一把酸枣》《粉墨春秋》等一些知名的优秀民族舞剧2019年持续在国内外市场上演,受到好评。迄今舞剧《孔子》已在世界各地演出400余场,《一把酸枣》已演出超过1000场。这些剧目之所以常演不衰,一是因为作品丰满的民族文化内核和高艺术品质得到市场认可,二是院团具有品牌意识,持续的提升和推广使项目具有长期的市场生命力。

舞剧《孔子》舞台照

舞剧《一把酸枣》舞台照

舞剧《粉墨春秋》舞台照

芭蕾演出市场热度持续

芭蕾演出是每年舞蹈市场的主力之一,2019年芭蕾演出的场次占舞蹈类演出的35%以上,继续保持增长。市场热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名团陆续来华带来高品质演出,例如2019来华演出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等,其经典作品吸引了众多芭蕾爱好者的关注。另一方面来自于国内芭蕾舞专业院团在不断推出经典芭蕾舞作品演出的同时,注重芭蕾艺术教育普及,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2019年是中央芭蕾舞团建团60周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中,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众多经典版本的剧目,既有《小美人鱼》《舞姬》《天鹅湖》等经典作品,也有《红色娘子军》《敦煌》《鹤魂》等民族原创作品,庆祝建团60周年庆典GALA演出中更是荟萃了建团60年来200多部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了中国芭蕾的实力,展现了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与世界完美融合并具中国风格的艺术发展道路。

《小美人鱼》舞台照

《鹤魂》舞台照

《红色娘子军》舞台照

舞剧传播创新模式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4K+5G”演出直播活动在首都电影院和手机端、电视大屏端等多渠道同步呈现。在影院观众的见证下,全球首次“4K+5G”影院直播在首都电影院取得圆满成功。高雅艺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让百姓对高雅艺术触手可及。

舞剧《天路》舞台照

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在新时代文艺传播方面也成为有效助力。2019年舞剧《杜甫》的片段《丽人行》接连登上微博、抖音热搜榜,播放量每天迅猛攀升,从1月22日播放量1亿到2月6日播放量达到4亿,2019年全年播放量突破12亿,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爆款。这把火从网上“烧”进现实,舞剧《杜甫》的演出邀约源源不断,《丽人行》的影响也在持续扩散,如今《丽人行》成了各地广场舞主打,是2019年全国最红火的舞蹈之一。

舞剧《杜甫》中《丽人行》选段舞台照

舞蹈综艺带动市场多样化发展

2019年舞蹈市场呈现多样化发展特点,电视和网络综艺《舞蹈风暴》《这就是街舞》等节目的热播,打破了舞蹈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壁垒。节目中舞蹈种类的多样性、舞者展现的高超舞蹈技术往往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节目播出的收视率居高不下。这些舞蹈综艺节目不仅扩大了李响、刘迦等一批优秀青年舞蹈演员的社会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观众对不同类型舞蹈的兴趣。随着传播度的扩大,国内现代舞市场开始升温,街舞、爵士舞等小众舞蹈也因受到年轻人关注,逐渐成为剧场舞蹈演出的新品类。

《舞蹈风暴》李响

《舞蹈风暴》刘迦

《这!就是街舞》节目现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