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北疆行之十四:充满洋味的城市
哈尔滨的圣.索菲娅教堂
我们从满洲里乘火车,于九月十二日上午十点四十分到达了这个充满洋味的城市—哈尔滨。从这里又开始了我们东北的行程。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曾两次到过哈尔滨。不过,当时是为了做生意,,除了去外贸公司等地方接洽外,几乎没有去过别的地方。所以,这次到哈尔滨后,对过去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了。
哈尔滨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这里曾是古代肃慎人和女真人的故地。就在一百多年前,许许多多的外国移民来到这里,这些外国流亡者,按照故国的面貌营造哈尔滨,把哈
尔滨造就成了一座气质别致,洋味十足,具有异国情调的城市。
有资料显示,在1907年7月14日中东铁路通车时,哈尔滨的俄国侨民是两万三千人,在日俄战争期间为八万九千人,1919年至1922年期间,俄侨达十五万五千人,这还不算英、法、德、意等国的侨民和无国籍者。到1920年,居住在哈尔滨的洋人数量已经占全市总人口的51%,这些躲避战乱的外国流浪者,就是这样错把他乡当故乡了。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就是颇有名气的“建筑博物馆”。这里有俄国建筑风格的华梅西餐厅,法国建筑风格的马迭尔宾馆,仿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育书店……1898年形成的中央大街简直浓缩了哈尔滨的近代史。当你走在这条繁华的步行街上时,除了摩肩接踵的人流和各式各样的西餐小吃外,你会发现没有哪座城市像哈尔滨一样,并存着如此多元的文化色彩,就连中央大街上的每一块
石头都仿佛在述说着传奇的故事。
位于道里菜市场的圣.索菲娅教堂,原是俄国派遣军的随军教堂。尽管从外面看,它并不算大,可教堂内却能容纳二千人做礼拜。不过,这座远东地区最大的拜占庭风格的大教堂,早己随着外国人的离去,而失去了它作为精神家园的功能。如今,在这座往日的大教堂今日的博物馆四周,人们正悠闲地散步游览,嬉戏玩耍。一群饲养的白鸽,有的在草坪上觅食,有的在教堂的圆顶上空盘旋飞翔。
在中央大街上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央大街上
每块街石都有故事
昨天的记忆
今日之1922年
昨日之1922年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
九月中旬的哈尔滨
巴洛克建筑风格
好一个凉秋
法国建筑风格
手挽手 心连心
老房子一角
这儿也好看
老洋房
黑龙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