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镇(5)——洛带
四百多年前,“湖广填四川”。
一群客家人从沿海移民到了成都东郊的小镇,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逐渐发展成为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这就是“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
洛带于三国时期建镇,传说是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但是洛带的真正的名气却是来自客家人,这里被称为“客家名镇”、“会馆之乡”。
洛带在四川古镇中极具特色,客家文化和会馆建筑是其独有的风格。
古镇呈“一街七巷子”的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一街七巷子”是一个完整而封闭的防御体系,若将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门全部关闭,里面的人是完全无法出来的。这是客家围楼建筑特点的演变、发展和传承,在全国客家古镇中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不看介绍,一般人是不会发觉的,只是觉得街道很复杂而已,所以去一个地方要多看多了解,不然会有遗憾的。
洛带的文化在客家,洛带的风景在会馆。
洛带古镇最有名的就是“四大会馆”。不同的会馆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会馆不同的地域文化。
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名曰“南华宫”。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
会馆充分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精致美观和豪华气派。虽然历经百年,仍然让人称赞。这里有着很浓的文化气息,连客家先祖的牌位也设在这里。
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这个风火墙很有味道,特别适合摄影取景。
这是广东会馆小巧的古戏台,当然所有会馆都拥有这个建筑。父老乡亲欢聚一堂怎能没有戏台的助兴呢?
洛带的美最初的来源就是广东会馆。几乎所有介绍洛带古镇的图片都是以广东会馆的照片为主。
所以广东会馆由于其气势巍峨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喝茶和休息是到洛带游玩的必备一项。
二.湖广会馆
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8年(1743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
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全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
湖广会馆很华丽,建筑风格比较倾向于近代。湖广会馆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据说有大禹保佑之故,无论下多大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的一大奇迹。
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资兴建,又名“万寿宫”。 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体建筑复四合院式。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
建于清同治年间,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洛带的会馆文化。
川北会馆是标准的巴蜀建筑。在成都的仿古街上很容易就看到如此风格的建筑,只是不够精致。近年来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对外开放。
四大会馆其实就融于古镇的所有街道之中,我们几乎是围绕着这些会馆在转圈圈。从前面到后面到侧面。凡是最好看的房子,差不多不是会馆的正门就是侧门或者墙壁,非常有趣。
比如这个气派的盘龙照壁其实就是隶属于江西会馆的。这种精雕细琢的建筑古镇上比比皆是。
洛带和其它古镇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建筑属于整体性的精致,很有欣赏价值。不过也有后期修缮的原因。
会馆周围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东西。比如这个秀丽而古朴的“字库”塔,据说把写废的纸张扔进去焚烧用的。这基本上属于爱惜环境,废物利用的古代环保思想吧。
洛带古镇上还有个古寺。就在刘禅丢玉带的八角井旁,叫做燃灯古寺。
燃灯寺建于距今1400多年,规模宏大、庄严巍峨。
燃灯寺历史悠久,是供奉燃灯古佛的。这个相传身体光亮如灯的老菩萨早在隋开皇年间起就在保佑洛带的人民了,也算一大功德。我们应该去进一炷香的。
古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寺是不可少的。洛带也同样不例外。
洛带的景点还很多,在镇后就有个金龙长城,是仿长城修建,仅供游玩。无研究价值,在此略过。
洛带是四川非常有名的古镇,真正的历史文化名镇。这里融合了移民、会馆等元素的客家文化是洛带文化的主流:客家人、客家话、客家会馆、客家风俗……一起构筑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洛带的变化。十年前的洛带是真正的古镇。而现在的洛带更像一个休闲的仿古街。古味在减少,但是却带给游人更多的享受。也许你会遗憾,但是我想中国所有的古镇的未来也许都是如此吧,比如丽江,比如周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