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填词可不可以只尊重韵脚平仄,而忽视每个字的平仄限定?

现代人填词可不可以只尊重韵脚平仄规律,而忽视词牌所规定的每个字的平仄规律?


这个问题其实和另一个有名的问题类似,那就是“我们今天写近体诗是不是可以不守格律,只要押韵就行?”

答案都是否定的。

什么叫近体诗?遵守近体诗格律关系的诗才叫近体诗。

什么叫词牌,遵守词牌格律关系的才叫词牌。

你不按照平仄关系写近体诗,就是出律,只能称之为古风、伪古风、自由诗。

不按照每个字的平仄填词牌,也是出律,只能称之为古风、伪古风、自由诗。

词牌和近体诗一样,都是在诗歌大基础上的小类别,是升级规则的产物。不按照规则来,不代表作品不好,只代表你的作品不属于这个小类别。

而规则是没有必要模糊的,你遵守就是,不遵守就不是,就是如此简单。

中国的诗词都是一个源流,或者说从大的范畴来说,都是古诗,都是古体诗,即古风。只不过有一些朝着近体诗规则(句子整饬,替对粘平仄关系)去了,成为近体诗;有一些也遵守格律关系,但是为了适合演唱,格式更自由(长短句,平仄关系倚声而定),这就是律古——而律古因为音乐的流窜传,一再被文人填词创作,就是词牌。

正因为这个关系,所以早期的词格式是相对随意的,只要合乐,变调、增减字都是常事,这就是为什么词牌有诸多变体的缘故。

如果这些音乐还存在,那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依旧可以根据音乐改变字的发音,形成新的词牌变格。

但是——音乐都已经散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词牌范本,都是当时为了让不懂音乐的人填词,用汉字平仄声调标注的体式。一个字的平仄,我们看着简单,好像换了之后在朗读中也影响不大,但是很有可能在当时的乐曲下,这个位置的发音就只能用平声或者仄声,只不过因为音乐不复存在,我们无法体会这个字发音对演唱的影响。

就好像最近某音上流行的假粤语唱歌,真正懂粤语的朋友是听不下去的——因为粤语声调和普通话比起来更丰富,所以在写粤语歌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声调对整首歌曲的影响——普通话读出来没问题的歌词,用粤语唱出来不一定好听。

古汉语也是这样,所以在没有乐曲的情况下,如何填词?为了方便不懂音乐的文人填词,就为这些词牌找出一些填得非常好的作品作为正格——你不会乐曲不要紧,依照平仄声调去填写,你的歌词,乐工唱出来就肯定没有问题。

所以,词牌的平仄定调和近体诗的平仄关系不是一回事。

词牌的平仄只能根据乐曲下汉字唱出来的声音来定,其实是灵活的,不过是因为“倚声”才能灵活,当赖以生存的音乐缺失,这种灵活反而变成了一种死板。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依照平仄填出来的词,必然也是符合当年这首乐曲演唱的——只不过乐曲没有了,词牌规制反倒因为平仄标注而延续了下来。

所以,不遵守所填词牌下每一个字的平仄(也有可平可仄的变化,以标注为准),那么你写的就不是这个词牌名下的作品。如果有别的词牌名相符合,就是别的词牌,如果上千种体式都不符合,那你写的就是一首古体诗。

古体诗也没什么问题啊。

我们打个比方,看什么是规则细化分类。就好像我们都是人,你只要写的是韵文就是诗。

但是人又分为男人、女人、中性人,就好像诗分为近体诗、词牌、古体诗。那么当我们进入规则细化之后,就会根据自身条件进入男人或女人的阵营,诗歌作品也是这样,你诗句整饬,遵守替对粘格律规则,那么你就是近体诗;你千姿百态,符合词牌下每一个字的平仄要求,那么你就是词牌。否则的话,就是其它阵营作品,就好像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那就是中性人——你明明就是个中性人,却硬要往女人堆里挤,是不是不太合适?

所以呢,填词如果只注重韵脚,而忽视内部平仄关系,实际上就是古体诗,与词牌没有关系。

就算硬挤,也只是个局外人,何苦来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