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五积散的临床运用 – 经方派

—1—

五积散

五积散首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云:“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处方

苍、白术各15g,桔梗18g

麻黄、枳壳、陈皮各15g

厚朴、干姜各12g

姜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当归、

白芍、川芎、肉桂各9g

按:配方剂量与院方有所出入,例如原书苍术为72g改为苍白术各15g,系根据我的经验配制,白术健脾较苍术强,苦甘性缓;苍术辛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二术同用。

五积是指寒积、湿积、气积、血积、痰积,以寒积为主。

五积散主治五积之证。以寒为中心。首先是寒邪影响到了气、津、血的运行输布。

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但在临床上有时候没有截然的分开,外寒往往以内寒为基础。如果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阳气相对不足,又感受了外寒,内外合邪,此时最易犯病。里虚寒是基础,外寒是诱因。

总而言之,寒积是本证的主要因素。分而言之如下:

1、若影响到气,气机运行不畅。在肺,则表现为咳嗽;在胃脘,则表现为胸胁满闷;在肝经,则表现为胀满疼痛。

2、若影响到津,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而成湿。若湿邪困阻肌表,则为麻黄加术汤的表现。除了恶寒、身重等症状之外,还有全身酸痛的表现。(当五种因素同时存在时,疼痛可以作为病人的主证);

若湿邪困阻脾胃,则表现为呕、利、痞等症状,所以病人往往有恶心欲呕、腹泻。另外若湿聚成痰,则表现为咳嗽有痰,痰阻反过来也可导致气机不畅。

3、若影响到了血分,导致血瘀之证,一方面,疼痛往往会加重;另一方面,部分女性则会出现痛经。

总而言之,五积中以寒为中心,五种因素相互的影响,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2—

制用法

(1)上药共粉碎如黄豆般大粗末,文火炒黄发香即可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日用30g煎水去渣分2~3次服完。

(2)碾细过筛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成人每次服3~5g,开水送下,或用生姜、红枣、葱头等煎汤为引,依症情选用。

—3—

验案举例

1、慢性胃肠炎兼带下证

1952年土改时,我们配合下乡防病,在昭通大寨公社,该地是高寒山区,气候严寒,治一李姓妇,年34岁,结婚十年未生育。

大便溏泄已有四年,每日3~5次,无脓血,腹部鼓胀疼痛如妊娠状,按之则觉舒适。并下白带甚多,似米泔水般清稀。患者消瘦,怯冷,乏力,舌淡白,苔腻,脉沉细而缓。

证属脾肾虚汗作泻,予五积散细末,每次服一包,日二次,早晚用姜枣汤送服,每包重6克,一周后症情明显减轻,腹胀消退,大便白带均减少,再给药一月继续服用。

于53年夏季复诊时病痊愈,面色红润,身体健康。

1、寒热似疟

魏XX,男,52岁,教师。于1963年前来我院门诊。

初诊:患者每日下午黄昏时先恶寒、后发热,体温测量在38.5℃左右。烧至一小时即出汗退凉,如疟状,同时感到两臂及腰酸痛,并咳嗽、胸闷、痰带风泡,胃纳呆滞,饮食少思,舌苔白厚,脉虚数。

如此已一月有余,经注射复方奎宁,中药服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未效。证属寒湿阴邪客于经络,表里俱寒。

予五积散粗末60克,每天煎服30克,葱姜为引,两剂服完,病竟豁然。

—4—

体会

五积散是一张综合性的大复方,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胃,祛湿,除胀满,消食积;

参以二陈汤(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专主内伤生冷;

又合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杏仁,姜、枣加白芷,兼治外感寒邪,解除头身疼痛;

加以四物去地黄,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

并配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利胸膈,调气除满,以祛痰积气积;

内藏桂苓甘术汤以涤饮散邪;

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取之从小便出,此虽内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

综观全方,结构严密,运用曲当,颇为广泛。

本方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日人龙野一雄用治腰部冷痛、心腹痞闷、寒证、腰痛、坐骨神经痛、胃炎、带下、月经不调(《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据所见,在农村行医者大都备有五积散,该方运用范围广泛,医生乐用,群众欢迎,为常用有效验方。

五积散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

陈修园云:“中脘作痛,手不可近,乃内外不和,外则寒气凝于皮毛,内则垢浊停于中脘,当审其体之虚实而施治……实者宜五积散(《时方妙用》),又云“表里俱寒,外而头项强痛,内而肚腹亦痛,较桂枝证更甚者服此汤”(《时方歌括》)。

摘自《来春茂医话》

(0)

相关推荐

  • 五积散证

    五积散证

  • 五积散

    五积散   三汤二散是五   去二物加二物 五积是指寒积.湿积.气积.血积.痰积,以寒积为主.五积散首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书云:"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 ...

  •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朱进忠教授是山西省著名的老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于治疗疑难杂症,对经典著作的研究精细入微,尤其对经方应用得心应手,药少力 ...

  • 木防己汤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木防己汤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的一个方剂,由防己.桂枝.人参.石膏所组成,原用于膈间支饮,心下痞坚,喘满,脉沉紧者.后吴鞠通扩而充之,用于暑湿痹证.余在临床中,用于肺热而痰 ...

  • 经方在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患者张某,男,60岁.病例号:164261,发病节气:清明.于2020-04-13 05:41:00因"喘憋伴腹胀.呕吐.不大便4天"由急诊以"喘憋待查"收入肺 ...

  • 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便溏案 纪某,男,33岁.2013年6月26日初诊. 主诉:大便溏薄2年余. 无明显原因引起便溏,大便日1行,不成形,质黏,纳寐可,小便调.舌淡胖,苔白厚,脉弦滑. 患者形体消瘦,精神体力欠佳,故想通 ...

  • 经方外用法:经方穴位贴敷临床应用 – 经方派

    当你面对一个小儿患者,他不愿意服用中药,或者说服用中药即吐,无法进行中药治疗时,你该怎么办?当一个成人患者说煎药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煎药条件时,你该怎么办?我是一个个体中医从业者,每天在门诊都会遇到这 ...

  •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高原上的临床运用 – 经方派

    作者/姜正谦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伤寒论>,是仲景治疗少阴证的著名方剂.后世医家在运用本方多有发挥.近几年,我们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高原自然气候特点,在海拔3658米的拉萨地区运用此 ...

  • 中药水蛭临床应用 – 经方派

    一.水蛭的毒性和用量 水蛭一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历代中药学家皆多以"有毒"言之,独宋·<本草衍义>和明·<神农本草经疏>称水蛭"有 ...

  • 黄煌: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简介: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 ...

  • 水液代谢第一方五苓散临床备要 – 经方派

    水液代谢第一方五苓散临床备要 分类: 经方医理 标签: 五苓散 1 从一个案例说起 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无减,口渴反而增剧.我素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