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两部央视网红纪录片 | 以独特视角彰显中华文化传承。(内含资源)
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集大成者,故宫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也凝聚着一批批宫城营缮者的智慧和心血。经过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依然保持着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的隽永魅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工匠的悉心呵护。
文末有播放链接。看完别忘记了分享哦~
有想看的/推荐的电影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发送电影名称给我们
2016年,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成为爆款。
虽然很多人早就看过,我还是忍不住再推一发。
它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文物修复师,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等等。
哪怕已经过了四年,它依然保持9.4的高分,热度和口碑居高不下。
没错,它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你能否“择一事,终一生”?
点开它,只是打发时间的无意之举;爱上它,只需一秒钟。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医生”,专给文物治病的顶级文物修复师。
老一辈的师父们,大多是学徒出身,他们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这些静默的文物。
年轻一辈的,很多来自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
有人戏称,《我修》明明是央美清美的招生宣传片。
重重宫门背后,他们隔绝了浮世喧嚣,每天触碰的,是拥有千百年历史的文物。
那里,用电很严格,师傅们得沿着冷宫的路,自己去水房打水。
那里,文物很容易被水中的氯离子腐蚀,他们就自己过滤纯水。
那里,抽烟是禁忌,所以王有胜骑着小电驴,穿越整个故宫,就为了跑门口抽根烟。
他们的生活,对很多离开手机活不了,没有Wi-Fi难生存的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有人为了份安稳的工作,有人因为喜爱,有人是家传,无论前因如何,后果都是他们扎根在故宫,用匠心让损坏的文物们重见天日。
为了迎接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分属于钟表、书画、漆器、镶嵌、青铜等部门的修复师们,挑选出一些鲜见天日的损坏文物,进行重新修缮,拿出来展览。
很多人说,这部纪录片说的是匠心精神。
匠心,是个早就被玩滥的词。你还没来得及品味它背后的孤独岁月,房地产文案就先下了毒手。
走在街头,随处匠心。深入了解,垃圾品质。
但在这个纪录片里,我却看到了真真正正的匠心。
就像大电影的宣传语,“择一事,终一生。”
纪录片里,还有个特逗的小细节。
当他们擦干净慈禧太后曾经使用过的黄花梨柜子时,有个人感叹:“擦完以后漂亮多了啊,焕彩生辉。”
焕彩生辉。
如果换作你,会说什么?
“擦,太漂亮了!”
“哇靠!美哭了!”
很多人总是追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这一刻,就是差别。
看到焕然一新的黄花梨柜子,你绞尽脑汁,也只能吆喝出一句“卧槽”,别人顺嘴感叹“幻彩生辉”。
别再总浪费时间,纠结读书有什么屁用。
导演叶君说,自己很少看记录片,更喜欢文学作品。
所以,他按照小说的结构,打造了这部纪录片。
沿袭的,是《水浒传》的结构。
如果,你并不是那么喜欢纪录片,这部片也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像在看故事,因为师傅们太可爱了,因为很多画面是壁纸级别的。
《我在故宫六百年》央视又拍这“600年网红”
被称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姊妹篇的《我在故宫六百年》于2020年12月31日登陆央视,有观众评论说:“在故宫和他的守护者们形成的磁场中,时间都静止了”。
纪录片聚焦了故宫本身,将六百年历史的皇家建筑拟人化,在流畅的叙事和充盈的感情之中,一座见证国家兴衰的建筑通过纪实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
时隔四年,央视爸爸带着它的姊妹篇回来了!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这一次,镜头回到了六百年诞辰的故宫——
《我在故宫六百年》总共三集,向观众讲述了故宫修复的那些事。
开分9.3,再次奠定了它不俗的口碑。
1420年,故宫建成。
2020年,是它走过的第600个年头,它见证了无数浩荡的历史,也变成了历史本身。
600年前的故宫什么样?在这里一片泥泞的废墟里,埋藏着最初的模版。
而在远道而来的工作人员眼里,它们可不是冰冷的砖瓦构件,每一件都很可爱:
浮龙雕刻上的细微区别,被他们说成“这就是锻炼和不锻炼的区别”。
一件兽形摆件,他们会从“角”和“翅膀”判断,这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天马。
在养心殿的一小片屋顶上,有一种特别的半透明瓦片,取材于一种名叫“海月”的贝壳。
贝壳从何处取材?
这片皇宫内院的奇景又是为谁而建?
600年过去,如今故宫能不减皇家建筑的气派,不输中华文化的气度;
正是因为这一份匠人精神。
五星安利这部良心国产纪录片,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