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战疫实录:一位军转干部的日志(九)
小举动 大课题 March6
“姑娘,您出门怎么不戴口罩呀?”
“不好意思,我就到门口拿个快递,马上回家。”
“那也不能马虎……”
今天中午12时许,我接到快递员电话,让我到小区门口取快递时,迎面碰到一位一路小跑的小姑娘,门卫告诉我说,小姑娘是小区的租房客。
这使我联想到昨天下午发生在我们值守点斜对面六安路与安庆路交口东北角报亭旁的场景:
几位歪坐在摩托车上揽工的民工(此处是习惯形成的小规模民工集散地,平时常有民工写上电工、瓦工、木工等的小牌子挂在车把上),挂在一边耳朵上的口罩形同虚设,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相互间距离很近。我们实在看不下去,只好让同事宋文萍来了个“跨区作业”(我们值守点在六安路西面,属于三孝口街道;民工所处位置在六安路东面,属逍遥津街道辖区),对几位民工进行了一番好言相劝,说了好一阵几位民工总算把口罩给戴上了。谁知,小宋刚返回值守点,几位民工的口罩又摘下了。小宋说刚才她上厕所回来时也劝过这几位民工,他们就是不认真改。
下午4时许,正当我们对民工无计可施时,三位和我们一样戴着“疫情防控巡察员”红袖章的同志,从路对面由北朝南往长江中路方向而去,我朝他们指了指东北角报亭边上的几位民工兄弟,几位同行心领神会走上前去,与几位未戴口罩的人比划了一番,在巡察员面前戴上了口罩,可他们一走,民工又露出了真容。网格员说,刚从路对面走过的三位是逍遥津街道的同志。还有一次一位不戴口罩的问路者来到值守点前,当我们问他为何不戴口罩时。他说口罩脏了就扔了,戴不戴也没关系。对此,我只好在指路的同时,送了一个口罩给他。还有的老年人不能正确配戴口罩,有的戴的是自制的纱布口罩,有的则把鼻孔露在外面……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在宣传戴口罩的好处时,还手把手教老人戴口罩的正确方法!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这些宣传语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至今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门戴口罩这看似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是一件事关群众自我防护的大问题。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步推进经济社会运行的多项重点工作,明确要求必须抓好社区防控工作,引导和激励群众加强自我防护。引导和宣传教育群众,自觉养成出门戴口罩的良好习惯,看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既需要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单位、家庭的齐抓共管和共同监督才行!
暖心的“疫苗” March 7
从昨晚开始的一场大雾,把整个合肥城硬是罩到快10点时,才迎来艳阳高照。
“我就路过这,测什么体温。”
“先生前面走不通,您得绕点路。”
“走不通我再回头走,关你们什么事,多此一举。”“这人怎么这样……”
今晚7时30分,我和徐来娣正在值守,一位走近值守点的先生,见我们要给他测体温很生气,当小徐善意提醒来者前方走不通时,这位先生的回答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不能全怪他,这都是长时间居家抗疫给闷坏了。”望着夜色中那位先生气冲冲远去,我安慰了小徐几句。
我们值守点位于六安路与安庆路交口西侧,值守的六安路37号大楼,是一个无物管、无围墙、无大门的“三无”小区,为了疫情防控期间管理的需要,街道将大楼北侧小道临时隔断了一段,此举虽然给抄小道者带来了短暂不便,但对于37号的疫情防控却有了精准施策之妙。
下沉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值守以来,类似由于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事,在我们值守37号的日子里,几乎天天都能遇到。这其中有个人因素,也有长时间居家抗疫的原因。2月22日402室解家庆先生的老伴刘文凤哭诉着跑进了值守点小帐篷,原来由于居家抗疫的日子里,没了遛弯的奢侈和广场舞的欢乐,老俩口天天锅碗瓢盆交响曲,天天你看我我看你,时间久了心里就郁闷,一句话就能顶上火。
“争几句就算了,他还动起了手……”上午值守的季宏霞,耐心听刘女士倾诉了一上午,给了一番暖心的疏导。下午我和宋文萍接班时,刘文凤还在小帐篷内坐着,季宏霞把我们拉到一旁,将刘女士遇到的烦心事作了介绍。
“您喝点水。”宋文萍给刘女士倒了一杯水后,也开始了耐心的倾听。看不出平时寡言少语的小宋还是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聊到傍晚时分,老太买了不少食品愉快地回家去了,临別时刘女士还拉着小宋的手说:“我要是有你这么一位女儿有多好,你就做我的干女儿吧!”“好呀!”小宋也开心地笑了。
疫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给人们或多或少带来某种焦虑心态、产生抑郁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帮助群众自我防控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调节好各自的心理。学会合理规划生活,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保持与外界联系,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减压方式,主动适应居家抗疫期间的生活模式。
科学的自我防护,需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有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才是抵御一切危机的“疫苗”。随着疫情防控的推进,中国很快将消灭病毒。疫情过后,及时帮群众走出阴影,以更加快乐、健康的状态,投入“中国梦”中来,应成为全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未雨绸缪,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及时将一颗颗暖心的“疫苗”送到万千百姓的心坎上。
△宋文萍认真倾听刘女士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