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加油画作品晋京展出——无愧于心自学路

  大多数人知道鲍加这个名字都是从一幅气势磅礴的《淮海大捷》开始的,这幅被列入中国百年油画经典大展的作品已经深深印在了中国油画史上。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之一,从艺近70年的鲍加带着他各个时期的70余件作品于9月19日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集中向观众展示。这既是一场汇报展也是回顾展,今年85岁高龄的鲍加在开幕式上激动地表示:“我曾在北京学习过,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到这里办展览是我一个沉重的负担。”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左中一,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等以及鲍加的众多师友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安徽省文联主席吴雪主持。

  鲍加1933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安徽和县人。鲍加年少时突患耳疾,变得“又聋又哑”。母亲曾带着他寻遍医生,试了各种药方均不见好转。他自幼喜好读书和画画,也唯有读书和画画才能转移他内心的酸楚。他的油画创作起步于自学,虽没有美术院校油画学习的专业背景,但能成长为现代有影响的油画家,这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诸事岂能如意,但愿无愧我心”,这是鲍加最后总结的话,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在艺术路上求索的人。

  鲍加真正从事艺术创作始于1949年,纵观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鲍加就创作了《毛主席在马鞍山钢铁厂》《淮海大捷》(合作)《毛主席在共青团九大》等主题鲜明、构图庞大、人物众多、气势恢宏的油画作品,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和才情独具的艺术禀赋,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注目。上世纪80年代后,鲍加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背起画箱走向生活,随地质勘探队骑着骆驼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攀登阿尔卡勒特尔大冰川,深入葛洲坝水利工程工地……创作出了《激流——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和《大漠千里》《极目楚天》《长江第一大坝工地》等一批以祖国建设为主题的作品,这也构成了鲍加油画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现实主义特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鲍加从关注社会转向亲近自然,从宏大场面的渲染转向日常景观的呈现。即便是在自然风物的创作中,他也仍然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风景,无论是故乡的老屋、小河、老牛,还是边陲的草原、森林、骆驼,都有着很强的写实倾向,有着很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坚持进行室外色彩写生的画家越来越少的今天,鲍加的乡村风景系列《皖南古巷》《寂静的深院》《家乡的老树》等,以及域外风景系列等都是面对自然直接写生而创作,散发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触手可及的生活质感,温暖而朴素。这些借自然而化为艺境的作品获得了美术界的肯定和好评。

通往大山的石桥

远眺司空山

练江岸柳

大槐树

作家周立波旧居·湖南·益阳

  本次展览共分“故乡情怀”“山川如梦”“激情岁月”三部分,全面概括了鲍加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评价说:“鲍加笔下的天地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最熟悉的、最富有情感的景物的写照,这就是中国皖南山乡。他本是这山乡之子,从这些画幅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的笔下情味往往更加率真。”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萧玉田说:“鲍加是一位令人尊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深深地体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画家乡,体现了浓郁的家乡情怀;画各地的风光,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画国外的风景,是吸收艺术养分。更重要的是,他用西方的技巧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精神。”

  在近70年的创作实践中,鲍加坚定地走着艺术为人民、向生活探索、到大自然中采撷艺术素材的道路,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努力攀登艺术的高峰,耄耋之年,仍保持不懈的创作激情。他曾说过:“我钟爱表述纯朴、温馨、宁静的乡土风情,挚爱含蓄而气度平和、响亮而富有韵味、绚丽而不是淡雅的色彩语言,力图在抒情的意境中表现出令人愉悦、酣畅的审美情趣。”

  此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省文联主办,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将展至9月24日。

来源:《中国书画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