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阴阳互根互用之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括了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理论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因极其抽象而难以被理解、领悟、运用。阴阳是中医的根本,如果不能正确解读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必然导致理论指导实践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也是中医日趋没落的原因之一。

打个比方说,一个未开发的不毛之地,来了一群男人(阳),男人开发、建设,随后来了一群女人(阴),男人与女人结合(阴阳调和)……这个地方逐渐变成了繁华之地。如果女人不来,这个地方虽然可以建设的很好,但不会繁华,最后还是会变成不毛之地。相反,一个繁华之地,如果男人全部离开了,过不了多久,女人也会离开,繁华之地又变成了不毛之地。同理,如果女人先消失了,男人就会怠工,随后消失。这就是阴阳的互根互用之理。不仅在机体的整体上存在阴阳互根互用之理,而且在机体的任何一个局部、一个功能都存在着阴阳的互根互用之理。以标证阳虚为例,其本可以是男人缺少(阳虚)所致,也可以是女人缺少(阴虚)导致男人怠工(阳无所用)或离开所致,还可以是男人女人都不缺只是因为缺乏组织领导协调(阴阳不调和)所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原文“去桂”的说法是正确的,“去桂”还是“去芍药”之争,其根本原因是不明阴阳互根互用之理。

以煮米饭为例,米饭做成了夹生饭,通常认为是火力不足(阳虚)所致,这是可以被广泛理解的。如果加入的水量不足(阴虚),米饭也会被做成夹生饭。还有第三种情况:煮米饭时火力太猛,水蒸干了,底部米已经糊了,上面的米还不熟。

六经阴阳互根互用:以小柴胡汤证为例,少阳阳出阴枢机不利,导致出阴后阴阳化生有碍,阴虚脉细用人参,阳虚纳差用生姜。打个比方说,做米饭时,火力太猛(阳胜)导致米饭糊了,直接导致可供食用的米总量不足(米总量不足为阴虚),因为米总量不足导致没吃饱,没吃饱又会导致身体在工作时力气不足(力气不足为阳虚)。这就是小柴胡汤用人参、小半夏汤的关键所在。阴阳虚实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点、阶段,不能病位病性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含糊不清,不能张冠李戴。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厥阴为半表半里之阴,吴茱萸汤用人参、生姜与小柴胡汤用人参、小半夏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行生克规律指导中医辨证及治疗时漏洞百出,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阴阳互根互用之理。五行生克不能用于指导六经辨证。

阴阳互根互用之理在脉之阴阳层面的具体体现:芍药甘草汤证病机:太阴阴虚。脉:浮缓短细紧。阴虚脉细易于被理解,阴虚脉短难于被理解。太阴为接受运化阳之所,太阴阴虚致阳无所用,运化有碍,脉短为阳虚之像,故太阴阴虚反脉短。葛根证右脉有短之像也是此理。脉细为阴虚之共性(此为常),特殊情况下的阴虚脉细短为阴虚之个性、特性(此为变,知常达变)。打个比方说,同一辆汽车,在高原条件下的功率要远低于在平原条件下的功率(功率低为阳虚),究其原因是高原空气含氧量较低(含氧量低为阴虚),阴虚导致脉短即此意。

独参汤:亡阳证有用独参汤之说,有反对者,有支持者,或有效或无效。后读《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而悟:保存人参的方法中有用硫磺熏蒸一法,硫磺熏蒸是亡阳证应用独参汤取效的根本原因,硫磺加人参与四逆加人参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亡阳证应用独参汤无效的原因是所用人参非硫磺熏蒸过,故亡阳证当用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等。依据阴阳互根互用之理,亡阳证不可恃凭独参汤。

(0)

相关推荐

  • 经方:茯苓四逆汤(四肢寒凉,烦躁)

    茯苓四逆汤 [原文]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伤寒>[伤寒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前言

    前   言 <西游记>唐僧取真经,<后西游记>唐半偈取真解,真经得真解方能利益众生.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为真经之一,后世解读却离本来面目渐行渐远,有真经无真解,中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

    基础理论 一.中医之钥:阴阳法则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欲解时”

    论欲解时 自然界时间规律广泛存在,例:上下班高峰时路上人多,就餐时餐厅人多,节假日时景区人多等.西医已经发现许多疾病具有规律性.节律性和季节性的时间规律.传统理论承认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承认季节气候.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新冠肺炎人人易感的环境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在自然界,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广泛存在,所以传染源广泛存在,而且永远存在.正常情况下,其数量.毒力较低,不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在自然因素和社会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是<素问>七篇大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经典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五运六气的相关解读却不得要领,导致五运六气沦落为玄学,被束之高阁.参透整体观念.欲解时理论.阴阳法则.六经大意.标本等是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王应震诗云"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实践中多会提及"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理论中的"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是指五脏病变相生关系的传变.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感觉华而不实,无法领会其精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阴阳不调和及桂枝汤证”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冠,涉及到桂枝汤的条文计有22条之多,桂枝汤加减的方子计有43个.但是对于桂枝汤证病机的阐述却牵强附会不能令人满意.这直接影响到桂枝汤及其加减方的应用. <医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表热里寒”

    <伤寒论>第176条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争论千年皆因没有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