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宅家啃老:长不大的“巨婴”,究竟有多可怕?
作者:麦家理想谷。来源:麦家理想谷(ID:mai1964)
1
从父母的骄傲到啃老的寄生虫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年近40岁的博士李明亮,在外求学二十几年,学业有成后竟心安理得地回家“啃老”。他不肯出门工作,和年迈的父母蜗居在一起,吃饭都是吃现成的。
李明亮原本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如今却逼得老父亲频频打110报警,甚至接受了媒体采访,甘愿让家丑外扬。
作者采访到李明亮,他本人也对不肯工作的原因含糊其辞。就这样,一位博士高材生,竟沦落成为父母的寄生虫,靠啃老苟且度日。
近日,又出了一则名校硕士“啃老”的新闻:
现年48岁的大卫,自小成绩优异,于同济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拿到了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的工程硕士学位。
但他一帆风顺的人生,却在此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6年前,大卫毕业后回国,一直宅在家里睡觉、打游戏,不肯工作,靠年迈又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接济生活,逼得母亲准备了一纸诉状要将儿子告上法庭。
母亲对以往的教育方式后悔不已,表明是从小包办式的教育让孩子形成了依赖,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儿子也声称是母亲的溺爱毁了他的前途,一段本该幸福温暖的亲子关系,竟在一种近乎病态的指责中草草收尾了。
“啃老”的子女身上或许有太多值得批判的毛病,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更值得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此刻关注起来,重视起来,那些不好的事件,就会尽可能地少出现一点。
2
是子女不够独立,还是父母溺爱过度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现在部分啃老族“啃”得心安理得?
其中一个回答刷新了我的三观:父母的钱早晚不就是我的钱?所以他们现在吃的用的都是我的,我又有什么可不好意思的!
明明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说来简直令人发笑。
据研究统计可知,啃老的人群大抵分为如下六类:
第一类: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约占20%。
第二类:频繁换工作者,以太累、太紧张为由辞职,约占10%。
第三类:“创业幻想型”青年人,想创业又缺乏真才实学,还不愿打工,约占20%。
第四类:跳槽爱好者,跳来跳去最后无事可做,约占10%。
第五类:年轻下岗者,今昔对比落差大,干脆不就业,约占10%。
第六类:低文化求职者,与其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打拼,索性“啃老”,约占30%。
这些人为何会啃老?说白了,还是不够独立。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养活自己,只好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得过且过。
而子女不够独立,也与父母包办、溺爱式的教育密切相关。那些父母想替孩子走的弯路,最终必会分毫不少地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变成阻碍孩子进步的绊脚石。
3
关心和狠心,有时需要重新定义
大自然中有一种鹰,鹰妈妈为了锻炼小鹰飞翔的本领,会把刚出生的幼鹰从悬崖上扔下去。
在坠落的过程中,如果小鹰能够振翅,它就学会了飞翔;但如果它不能振翅,就只能被活活摔死。
这种训练方法固然很残酷,但它培养了小鹰独立求生的能力。让它们即使离开了父母,也能靠自己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里活下去。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也提到了这样一则寓言:太提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刀枪不入的人,日日将他浸泡在冥河的水里。看似残忍,实则培养了孩子坚强的体魄和心智。
但现实中,太多家长做不到像鹰妈妈和太提斯这样狠心。
她们把孩子泡在温泉里,表面呵护备至,实际却亲手把孩子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在过度保护、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像巨婴,他们的心智必然是不成熟的,遇到任何一点小困难,就会使他们手足无措,溃不成军。
因此,教育一定要把握尺度,既不能过分保护和溺爱,也不能彻底放任自流。
卢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当爱弥儿摔倒哭喊着说他“很疼”的时候,卢梭绝对不会安慰他。他要让爱弥儿明白,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之所以会哭,大多是因为有人在身边,他想让别人听到他哭。但当他自己一个人时,就会表现的很坚强。
因此,当孩子摔跤或受伤时,大人一定不要表现得太过慌张。你一紧张,孩子就会跟着紧张。
相反,如果你一脸平静,孩子就会知道摔跤或受伤不是什么大事,就不会太过恐惧。
所谓生命的延续,实际上就是父母从子女的世界里一场华丽的退出。在退出之前,父母一定要尽到本分,培养孩子坚强的心智,教他们用独立的眼光去面对生活的苦难,不至于在父母离开后痛哭流涕、无所适从。
4
教他去解决,而不是帮他解决
当孩子遇到问题,希望家长以一种尊重、建议的姿态教他怎样去面对问题,而不是手把手去帮他解决。
这一点,我国大教育家梁启超就做得特别好。
梁启超的二女儿梁思庄在选择专业时,曾询问过梁启超的意见。
梁启超考虑到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是空白,便建议思庄学这门专业。思庄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同意了。
但梁思庄其实并不喜欢生物学,当梁启超得知后,急忙写信说:
“听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正是因为梁启超足够尊重子女,给他们独立选择的机会,才培养了一个个如此优秀的孩子,成为最成功的“留学生家长”!
在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足足有七位出国留学深造:梁思成23岁赴美留学,梁思永19岁,梁思庄17岁……
孩子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面对困难只能靠自己坚强应对。
梁启超就是借此培养了孩子们坚强、独立的性格,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战胜人生一切挫折的最好武器。
5
人格,是最重要的教养
戴尔·卡耐基说:“为了成功的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于各处的障碍。要家庭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当父母的,与其太担心孩子飞得累不累,不妨适当放手,让孩子成为搏击穹苍的鹰,一飞冲天;而不是被护在羽翼下的鸡仔,生死由人。
要知道,这绝对不是狠心。那些打着“关心”的幌子行“溺爱”之事,把孩子变成一无所长的“巨婴”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狠心。
-END-
来源公众号:麦家陪你读书(ID:mai1964)。著名作家麦家带领100位专业书评人精读1000本好书。每天早晨7:30,麦家陪你读书15分钟。书是最大的,读书就是回家。
免责声明:文章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但因无法查明来源故无法标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