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
过分恐惧错误和失败者,头脑中装满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惟恐越雷池半步;一个亦步亦趋,谨小慎微的人,何从具有开拓和创新的能力!
孩子在幼年期和童年期时,总是在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好奇,企图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是错误。如果我们学会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先肯定他的动机,对他的行为增加理解,才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
对于孩子的错误失败,如果能够找出其行为中的积极动机,加以肯定,然后再引导孩子去认识错误和改进行为,这种做法,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
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孩子要守规则,“三思而后行”,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孩子犯错误,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处世原则和家庭教育原则。
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社会,一个人只有具备敢于探索未知、尝试新方法和接受新事物的勇气和能力,才能够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为佼佼者。而探索、尝试和挑战等创新过程必然要冒犯错误和失败的风险,所以如果我们父母不更新观念,还抱着老祖宗的训诫不放,不允许孩子自己探索,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和失败的话,培养出的孩子不仅没有创新思维,而且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任何科学的发明和进步都必须经历千百次的错误和失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电灯对我们显得很平常了,但是130多年前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他和他的助手试验了1600多种性能不同的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在世界上的第一盏电灯试验成功之前,他们经历了12000多次的错误和失败。但是爱迪生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当他的朋友安慰他“失败了12000次不要紧”时,爱迪生的回答是超凡脱俗的:“谁说我失败了12000次?我是发现了12000次,发现了这12000种材料和方法不能做灯丝”。
宝洁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中外合资公司,据说这家大公司有一条用人原则:应聘3个月内如果您一个小错误都不犯,那么公司就要炒您“鱿鱼”。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不同凡响。因为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学识素质和文化素养,更需要有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我妈妈的青少年期曾经经历过一件事,对她有很深的启发。
或许是在童年期父亲被“打倒”和批斗给她很深的刺激,使她变得胆小,特别害怕犯错和失败。
12岁那年,家里买了缝纫机,我姥姥多次鼓励我妈妈和大姨来学习缝纫技术,但我妈妈就是不敢,总是害怕会把缝纫机弄坏了。
有一天下午,我二舅趁姥姥姥爷上班,把放缝纫机那个屋子的门一插,打开姥姥的皮箱找出一块黑色的府绸布,自己比来划去剪了一条裤衩并做了出来。本来做一条裤衩只需要一尺五寸布,但他却用了三尺多,把一块姥姥准备做长裤的好布毁了。
当时我妈妈本能地以为,姥姥回来一定要生气、训他的。但是出乎意料,姥姥了解了情况后,不仅没有批评我二舅,还表扬了他,说他敢想敢干的精神值得肯定,姥姥批评的是我妈妈和大姨,说她们应该学习二舅身上的这种精神。
我的姥姥能够做到这点,我们今天的父母们更应该高瞻远瞩,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去自由探索、实践,从而获得更快的自我完善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