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系方剂(6)小青龙汤

为了方便对比,把麻黄汤放在前面,根据读者建议,把剂量都改为了《伤寒论》原文:

麻黄汤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炙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先看第40条,小青龙汤治疗外有风寒感冒表证,内里有水饮。

表证:

我们之前学桂枝剂和麻黄剂说过很多,本方是麻黄剂,以怕冷、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等表实证为主。

内里水饮:

会有很多不同症状:干呕,咳,渴,下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喘。

水饮在胃,就会有不渴而呕吐,小便不利。哪里见到过?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对不对?《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可是本方既没有用茯苓也没有用生姜,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儿在用药中分析。

水饮在肺,就会咳嗽,咳白稀痰。

有水饮导致下利,还是有点熟悉:《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由此可见,水饮可以导致下利。

噎大部分是寒导致的,受凉后会打嗝,我们都有这种经验。

小便不利所以少腹满。

喘上一篇分析了很多,外感内饮都可能导致。

用药:

所以为什么不用茯苓、生姜?

单单是水饮、死水的时候,用茯苓、生姜效果比较好;但本方证是寒饮,有寒证。

有寒证就要把生姜换成干姜暖肺去痰,用半夏这种干暖的祛痰药,不能单纯用茯苓了。

小青龙汤还是麻黄剂架构,去掉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

麻杏石甘汤VS小青龙汤:

说到这里就要和昨天的方剂对比一下,同样是麻黄架构,去掉杏仁换成石膏,治疗的是肺部的干热;本方证也是咳嗽为主,却是完全相反,治疗的是肺部的湿寒。

铁三角:

干姜、细辛、五味子基本上是治疗这类寒痰的铁三角,细辛把寒气拔出来,干姜暖肺,五味子护肺气、肾阴,也免过于干燥,半夏去寒痰,白芍护肝阴,反佐过燥。(白芍用法很妙吧,在桂枝汤中也是白芍负责往回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