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节
读《荀子》第二十六章 《大略》23——
(峻岫)
(原文)
23、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挽”是牵拉的意思。“礼”是礼制,也就是法律、制度。这句话的意思是:礼要受到政治的指导。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礼仪、法律。治理国家,不按照礼仪、法律办事,政策就不能实行。
24、 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授天子三策。
天子刚登上帝位,大臣们都要履行职责,对新天子有所交代。上卿走上前去说:“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也就是要有长远打算,要“除患”,就是解除祸患,消灭祸患。不能消除祸患就会受到“贼害”。中卿走上前去说:“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中心意思是要有忧患意识,考虑到各种困难,各种矛盾,事先考虑到了,就没有忧虑;事先有准备,就没有忧患。面临困难,要有对策,要多设计几种应对方案。如果等到忧患来了再想办法,那就是“困”了。“困难”估计到了,就能抵御了。说完就把第二篇册书交给天子。下卿走上前说:“敬戒无怠,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知其门。豫哉!豫哉!万民望之。”要慎重,要勤奋,不懈怠。要警惕庆贺的人还在大堂之上,吊丧的人已来到大门口了。祸患和福禄是紧紧相连的。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祸患是从哪里来的。要有所准备,有所准备。老百姓都指望你呢。说完就把第三篇册书交给天子。
这里说的,第一是要“除患”;第二是要有忧患意识;第三,是要警惕不要懈怠。
25、 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
大禹坐在车子上,看见两个农民在并肩拉犁就自动站起来,表示敬意。路过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必定下车徒步而行。大禹这样做,就是尊敬劳动者,尊敬种田人,尊敬百姓。尊敬劳动,尊敬百姓,这就是中国文化。
26 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
第一句话:“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猎取禽兽太早,上朝太晚,不合乎礼。为什么?禽兽也是上天孕育的生灵,也有它们的生活规律。不竭泽而渔,才会经常有鱼吃;不把野兽赶尽杀绝,才能经常有野兽猎获。所以不能“杀大蚤”。至于“朝太晚”就更好理解了,按时上朝,服从命令,听从召唤,这是臣子的天职,众位大臣都到了,就等你一个人,不是非礼是什么?第二句话:“治民不以礼,动斯陷矣。”治理民众要按法律办事,按礼仪制度进行,否则就乱了。“陷”就是“陷落”,就是出现危机。
27 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古代见面礼有三种,就是“拜”、“稽首”、“稽颡”。第一种“拜”就是两手相拱,弯腰成九十度,头与身体成一条直线,好像秤杆平衡一样。“拜”也称“作揖”。“稽首”就是跪拜,身体跪下后两手相拱拜至地就是稽首。“稽颡”也是一种跪礼,跪下后两手拜至地,低头使前额着地。“拜”、“稽首”、“稽桑”这些礼节虽然已经废除,但是现在还会提及,到底何为“拜”?何为“稽首”?何为“稽颡”却似是而非。古人的礼节有必要明白。(署名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