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微小畸形系列之--心内点状强回声、脉络丛囊肿
懂你心声
胎儿心内点状回声不是心脏病
胎儿心内点状强回声是一种超声声像图表现而不是心脏畸形,更不是心脏异常的诊断指标。
孕期超声检查中,发现某些超声特征是胎儿21-三体的潜在标记。常见的标志为:侧脑室扩张、鼻骨缺失或发育不全、颈襞厚度增加、心内点状强回声、右侧迷走锁骨下动脉(ARSA)、肠管回声增强、轻度肾盂分离、股骨或肱骨短缩。
1
IHF的发现
1987年,美国纽约医学院Schechter教授对胎儿心室的一个小的离散病灶进行了描述分析。最初这些病灶有各种不同的描述术语,如“高尔夫球征”和“豌豆征”,后来则使用统一的更科学的术语--心内点状强回声(intracardiac hyperechogenic focus,IHF)。
胎儿心内点状强回声
2
IHF超声特征
IHF呈典型的小的离散结构,在0.5%到20%的胎儿中被观察到,总体发生率为5.6%。
病理对照发现超声下显示IHF与乳头肌内矿化相关。
IHF位于心室乳头肌或腱索区域,与未附着于心室壁的二尖瓣或三尖瓣同步运动,回声与胎儿骨骼类似。超过90%的病例中,IHF呈孤立性的,最常见于左心室,测量值在1-4毫米之间。偶见于右心室或双侧。心房内或弥漫性IHF罕见。
3
与胎儿心脏结构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在染色体正常的胎儿中,IHF与先天性心脏缺陷无关。
在染色体异常的高危胎儿中存在IHF提示非整倍体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当同时发现其他超声标记异常时。
胎儿颅内肿瘤?
产前医生都应了解的
脉络丛囊肿的处理方法
脉络丛囊肿(CPC)在1984年产前超声检查中首次被描述,并很快发现CPC与非整倍性染色体异常之间存在关联,最常见为18-三体、21-三体。
超声及磁共振T2加权显示脉络膜丛囊肿
脉络丛囊肿超声三轴面成像
流行病学
CPC在染色体正常的胎儿中发生率为0.5%-2.9%。
CPC与18-三体相关性更强,发现CPC对于18-三体比21-三体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与CPC相关的异常胎儿核型中约有3/4是18-三体,1/4是21-三体。CPC与18-三体更具关联, 21-三体胎儿与普通人群的CPC患病率相似。18-三体妊娠的孕妇中有44%至50%的产前超声检查可显示CPC,而21-三体妊娠的孕妇中只有1.4%可显示CPC。
病理生理学
脉络丛在妊娠约6周时发育,位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在胎龄的第9周,脉络丛开始产生脑脊液。CPC是脉络丛内出现的充满脑脊液的假性囊肿,常在14-18周超声检查时被发现。
CPC可单侧出现,亦可双侧对称性存在,可单发,亦可多发。
正常胎儿也可出现CPC,但多数在中孕期前消退,少数持续至晚孕期甚至新生儿期。
建议
美国妇产科学院(ACOG)建议
在孤立的CPC情况下对胎儿进行仔细的解剖学检查。
如果母亲出现18-三体危险因素,如高龄或唐氏筛查高风险,或胎儿在超声检查中发现CPC合并任何其他异常结构畸形或染色体异常指标时,强烈建议进行羊膜腔穿刺术。
CPC的超声特征(如双边性,大小,数量,复杂性和分辨率)与非整倍性风险无关。
在没有任何其他超声检查异常(即孤立脉络丛)的情况下,与正常胎儿相比,CPC会增加发生18-三体的风险。
结论
在超声检查中发现的CPC,应在合适孕周进行详细胎儿结构超声筛查,特别注意胎儿的手、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应该向患者充分说明囊肿的性质,以及其与18-三体和21-三体相关的风险。
必须结合其他风险因素,例如产妇年龄,血清标志物和其他超声检查结果说明基因检测的选项,权衡基因检测的风险和益处。
可能需要咨询遗传专家或高危产科医生。
本文转载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