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系方剂(9)苓桂剂(2)
仍然把桂枝汤放在最前面,方便对比:
桂枝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1.苓桂枣甘汤
茯苓24g 桂枝12g 炙甘草6g 大枣5枚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比之苓桂术甘汤把白术换成了大枣,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看到条文同样是治疗奔豚,不同点是治疗奔豚在肚脐以下的,而苓桂术甘汤是奔豚在肚脐以上。
说明本方证奔豚是初发,还没有过肚脐,比较不严重,这个时候补足心阳并且锁住水分加量茯苓把它代谢掉,就可以把奔豚掐死在萌芽状态。
锁住水分就交给大枣了,白术作用点就比较偏肚脐以上,有帮助脾胃吸收的作用,这里不适合。
煎法:
用甘澜水,古代是把水舀一千次左右,现代可以用豆浆机之类的打水,象形意义是把水“打晕”,不会跟着死水上冲,一起“作乱”。
临床应用:
歇斯底里症,精神神经刺激等引起的发作性心悸亢进、腹痛等病证,是一种使悸动静止的镇静剂,也用于小儿自体中毒症。
主要和苓桂术甘汤做鉴别。
2.苓桂五味甘草汤
茯苓12g 桂枝12g 五味子15g 炙甘草9g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36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只差一味五味子。
同前两方一样,也有冲气上逆,但是增加了咳嗽及轻微戴阳证,为什么呢?
原理是下焦阳虚的咳嗽痰多,给患者用了小青龙汤,导致阳气更虚,甚至阳气浮上来,有一点戴阳,脸色发红,咳嗽吐痰加重,手脚反而是凉的,肾阳虚了,所以小便不利。
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再用麻黄剂发汗了,要用本方来治疗,用苓桂压住上冲的水气,五味子补肾养心。甚至更严重的话要用真武汤一类的附子剂了。
为什么不用白术呢?白术偏于中焦吸收水,本方已经涉及到下焦虚了,用白术反而会把药性拉到中焦,所以不用。
也是因为有下焦阳气虚,就比之前的奔豚多了浮阳上越,脸红而下肢凉,不单单是水气上冲了。本来的咳嗽痰饮也没有好,所以有咳嗽、咳白稀痰。
临床应用:
本方胡希恕老师没有医案,大冢敬节老师的医案是治疗渗出性中耳炎(没有化脓)。
辩证点还是有轻微戴阳,气上冲颜面,头部如戴物状烘热感、耳部闭塞感、醉酒貌、鼻塞,咳少量稀水样痰,手脚冷,尿量减少。脉沉微。
其实只要抓住以上主证,其他疾病有此症状的也可以使用。
总结:
基础的奔豚方在这两篇就已经学习完了,希望已经讲清楚,以后还会学一些衍生方。
明天开始学的苓桂剂就会是五苓散一类的运化水气方了,也非常重要,期待明天的一起学习。
本系列是以冯世纶和张长恩老师主编的《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为框架整理,其中的解释和见解也总结了很多其他中医大家的意见,感谢各位中医前辈的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学习进步。
因为本人知识局限,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指出更正。
谢谢大家的支持!
关注我点击下方👇设为星标不容易走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