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作家影像:符利群
作家影像
符利群
符利群给人的感觉比较低调,不迎合,跟外界联系也不多。小编在邮箱里第一次读到她的小说《水上花生》,就欣喜,这是一篇传统意象与现代手法相糅的作品,朴拙又灵性,有着独特的江南气息。这篇小说刊发于《野草》2014年第2期,《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转载。
2015年又收到她的中篇小说《听见牛在哭》,作品清新又厚重,乡土题材在叙述上找到新的途经。《野草》2015年第6期采用了这个中篇小说,《长江文艺好小说》2016年第6期转载。
2004年2月14日情人节,符利群(前左)当时参加“中国作家看宁波”活动,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前右)等合影。
照片拍摄于2006年。或许那是一个阅读的下午,她以书掩面,只露出一双怔怔忡忡的眼睛,若有所思。后来果然有人说她,这眼神,似怔非怔。
2016年3月,身穿旗袍,俏立窗前,仿佛穿越到了民国年代。
谈创作摘录
近年来致力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认为中短篇小说能够最完善宽容地表达本人的创作水准与表达欲望。我的短篇小说自觉地带有“本土”“原乡”的气味与特质,注重一定的故事形态,关注人性深处的隐秘欲望。写过长篇后,短篇小说更像检验个人对文字的平衡能力,也是更能流露作者的语言运用方式和习惯,符合我原先创作散文时那种喜欢时不时“破局”的写法。与其他文本相比,短篇更能让人直观地看到生活的纯粹本相。卡佛谈短篇小说,“投入,放下,不拖延,写下一篇”,简直替我说出了我写中短篇小说的最堂皇的理由。
——符利群
2006年9月,符利群与中国作协副主席舒婷(坐)合影。当时参加四明山旅游节之河姆渡诗会。
2007年,与喜爱中国文化的美国帅哥合影
2007年,符利群(后左)、女儿和喜爱中国文化的韩国舞蹈艺术家合影(美国帅哥的女友)
2007年,与外国友人欢聚一堂,照片中符利群赠书给喜爱中国文化的美国帅哥。
2007年11月,在龙泉山公园草坪小歇,秋阳温凉
有关符利群作品的评论:
小说读来,绿意葱茏,水汽氤氲,裹挟着浓郁而独特的“南方小说”的气息。孩子与动作,让小说“萌”态可掬,让世界还原了本真和质朴。
——2014年第5期《小说选刊》对《水上花生》的责编稿签
符利群的《水上花生》,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昔日乡村的自然景象,蓬勃的水花生、肥沃的河泥、古老的水鬼传说、淳朴的民风民情,是一个未被污染的原始水乡。
——《2014年短篇小说:转型中的新变》
符利群的《水上花生》流动着“南方小说”灵动清新的气息。作品以孩童视角讲述一件乡村往事,柔暖、洞透,而又神秘、奇玄,“水怪事件”与南方水乡相映成趣,飘逸着那么一点儿“聊斋味儿”,可看成是对文学经典的一次致敬之作。
——《文艺报》2015年01月19日
关于符利群的短篇小说《水上花生》——一篇聊斋感十足的小说。前半段气氛阴郁压抑,后来浓雾散去,一点点的温情涌了上来。作者的文字古灵精怪的,像是一杯色彩斑驳的鸡尾酒。
——酷评《小说选刊》2014年第五期·《都市》文学编辑高璟
关于符利群的短篇《木槿只开一回花》——痴情人难当。帅气能干的农村青年阿平爱上了下乡知青晴晴,两情相悦,却无法长久,晴晴终于还是悄悄回了城,最终只剩下发了疯的阿平。这个当是《水上花生》的姊妹篇。再次感受符利群的语言,突然就想起了萧红。一样儿一样儿的赶脚。
——酷评《小说选刊》2014年第七期·《都市》文学编辑高璟
《去往松花镇》讲述的,就是这么两个卑微的小人物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妙趣横生的桥段,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形态,作者的讲述角度,始终如纪录片的镜头般,平视并紧随着笔下的人物(即便是闪回,也只是作机位平移的运动)。卑微者卑微的生活,于是如现场直播般,直接呈现于我们的眼帘,而后,直捣我们的心窝。
——《卑微着卑微者的卑微》·《佛山文艺》主编点评中篇小说《去往松花镇》
2011年10月,丹山赤水,道教第九洞天所在地。
2013年10月,此地空余黄鹤楼。
符利群,1971年出生于浙江余姚。浙江省作协会员,二级作家。众多小说、散文在《小说选刊》《散文选刊》《长江文艺选刊》《文学界》《西湖》《野草》等文学刊载和发表。历年来出版《立春》《万物生长》《纸婚》《你给村庄打个结》等长篇小说、散文十余部。现自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