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百科】音乐革新之勋伯格钢琴小品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创作于1911年,整部作品共包括6首小曲,每一首都在创作上体现着自己的特色。

其中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以固定音型呈示的大三度音程G―B为结构核心,以它的反复出现来不断地明确一种衡定的东西,从而表达出对传统音乐中调性――G大调调性因素的确认。然而出现在其他部分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的自由运用却拒认这种调性,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性因素进行模糊、淡化以致掩盖。

全曲共9小节,根据节奏型变化的形态,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G―B大三度的固定音型,隐含着大调音乐的因素。与右手音程小三度(和声音程、旋律音程)形成对比,如和声小三度音程B-D、旋律小三度音程A―C。最后在三小节结束时bA―C的大三度进行过渡到第二种节奏型中的小三度C―bE的对比。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主要是左右手大、小三度音程的对比。

第二部分(4-6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第一小节的过渡音。第5小节出现了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bG、bB、bF(小字二组、三组),以及大跳到小字组的#F-#A音程。顺利地与第6小节过渡段的三度音程一连串大三度音程(2个)和小三度音程(2个)的层层上行,与7-9小节的三度音程的下行级进形成对比。结束处出现了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F、#B、#D、F,与5小节开始的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bG、bB、bF相呼应,表现出这一段的不和谐性,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音响上的发展可能。这个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还延留到第7小节。

第三部分(7-9小节)

节奏型为右手的,左手为一连串大三度音程(3个)和小三度音程(1个)的下行级进,与右手的G―B大三度固定音型相呼应,具体是F-A;bE―G;bD―F;C―E。低音旋律的F、bE、bD、C形成了级进下行的优美的旋律线。

从全曲看,十二个音分别以不同的形态――和弦、音程、单音的形式出现,无调性,每个音都是平等的,以节奏型、三度音程等作为结构力,自由运用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以打破传统调性体系,摆脱大小调功能运动。在听觉上十二音序列音乐以不谐和开始,从一个不谐和的水平向另一个不谐和的水平发展。为以后探索和试验有序无调性音乐的规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十二音作曲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Schoenberg: Sechs kleine Klavierstücke, Op.19 - No.2 - Langsam Maurizio Pollini;Arnold Schönberg - Schoenberg: Piano Works / Webern: Variations Op.27

《钢琴小品六首》Op.19-2只是勋伯格一生音乐创作中并不显著的一页,仅以节奏型变化、三度音程等作为结构力,以断裂性、具有明确清晰方向感的旋律,表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但正是这小小一页,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勋伯格创作思想的精髓,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