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关注!高瓴资本“百亿”持股!讲一家跌出机会的“龙头股”!(附股)

“氢能源发展报告”

★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与储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近年来,“氢能”作为一种零污染的高效能源,正逐渐被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能源央企纷纷入局十万亿级氢能产业,氢能源为什么受到如此青睐?央企在氢能产业中扮演什么角色?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在“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表示。

这份报告一共上万字内容,昨晚投资明灯一字不漏把全文看完,今天我把这份氢能源的报告以最简单的方式,摘取最重要内容。我认为陈院士对氢能源的发展句句是肺腑之言,我是非常认可!

陈学东院士指出,氢能是二次能源,发展氢能源的碳减排效果取决于产生氢气的一次能源种类,其经济性还要考量其对一次能源的消耗量;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氢气储存、输送和终端利用方面目前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主要涉及到关键装备的本质安全问题。

目前国外广泛采用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即Ⅳ型瓶),储氢效率高。实际上,国内也曾经开展过Ⅳ型压缩天然气气瓶的研究与应用,但由于当初设计制造及检测技术不成熟,产品存在一定缺陷,导致了安全事故,所以至今仍被禁止使用。他表示,尽管我国氢能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氢能储运装备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50MPa以上超大容积固定式储氢容器、90MPa级氢气压缩机设计制造还有短板;

第二,抗氢气高速冲击高压加氢站阀门、耐深冷温度液氢阀门、高集成度瓶口组合阀等特殊阀门零部件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第三,70MPa车载Ⅳ型储氢气瓶、50MPa大容量管束集装箱设计制造技术还未完全掌握;

★ 人类社会能源利用的总体趋势

人类发展最早是烧柴到烧煤;后来用石油作为主要工业燃料发生工业化生产,石油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碳含量很高,污染程度高;然后是天然气,从分子式上看一个碳四个氢;将来我们利用氢,将不再含碳。可以说,从人类发展过程演变技术上的提升,为达成碳中和作为最终目标,氢能已经成为全世界努力发展的方向!

最早的日本、美国都制定了在2040年普遍利用氢能的方案,我国在2016年也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50年要实现氢能和燃料电池普及应用。但实际上,到2050年氢能源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其他化石能源,发达国家大概能用到20%就很不错了,我们国家大概用到10%左右。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日本、美国等纷纷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作为燃料来驱动车辆。韩国现代、日本丰田、本田、德国奔驰等车企都做了很多工作,欧洲和日本建设了很多加氢站。我们国家这几年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股氢能源的热潮,主要应用场景是新能源汽车。但是我个人认为,氢能源实际上有很多的用途,燃料电池汽车只是其中一种利用方式。

★ 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我们预防那些蹭热点不做事的辣鸡公司!因为在A股市场,蹭热点是垃圾公司的一大特色,如5G、电动汽车、工业大麻、人造肉等热门概念一样。在当前涉及一共112家公司名单中有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蹭氢能源的热点来炒股价的辣鸡。

查看不少公司相关资料可以轻易发现,即使是有些公司切实投入了真金白银一派真搞项目的样子,但是意向投资个几百、几千万元表示一下,或者高调说签了战略合作框架什么的,但实际上,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逗着玩儿的,目的还是为了炒股价或者骗补贴

实际上,氢能源整个产业链,几乎都是需要动辄上百亿的超大资金规模投入重资产型项目,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人员,绝对不是几千万或一两亿元能搞得起的,如果一家公司自身没有任何先天的相关要素优势,基本可以判别其动机不纯了。

另外,加氢站前期运营其实很苦逼,现阶段,氢能的制取、储存、运输及应用处于相对初期,各环节在技术和配套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运行的各个加氢站均未实现盈利。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单体加氢站的技术和维护成本太高,同时建设规模效应也还没有,而需求也一直未上来,目前加氢站主要是靠补贴和未来市场前景的信念支撑。

整个氢燃料电池是从国家层面、从能源角度来开发的,目的就是打通整个燃料电池的产业链。哪怕投进去一百亿、一千亿,我们也能做得起,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升级的一部分,央企进入才是正道。”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首席专家柴茂荣说道。在他看来,日本是全世界最执着于氢能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20多年了,至少投入了上万亿元资金,才有如今相对成熟的氢能源市场,才有日系车企先后实现氢燃料汽车的量产,这不是单个中小企业就能做到的。而入局的企业并非就能都笑到最后,最终胜出的还是要靠实力和规模(技术、资金、关系缺一不可),在其中,必然有很多企业跑着跑着就不见了!!!

所以,氢能源发展这是靠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信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