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三试与艺考教学
对于很多播音艺考教学机构来说,能够在每年的考试中,斩获中国传媒大学这一国内播音专业最高学府的专业合格证,甚至最终学生得以录取,这是对这家机构教学组织水平、教研能力的肯定。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艺考机构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轻松拿下传媒大学的复试(去年调整之前的初试),却大概率的折戟在了三试(去年调整之前的复试)。原因在于何处,我想和同行们分享几点我的个人看法。
从考试内容的区分来看,如我们所知,复试更多倾向于考查学生的语音基本面貌,以及外在形象条件。三试阶段则增加了对所播读的新闻稿件的评述。至于“应答与展示”环节,虽然在两次面试中的命名是相同的,但从我教学经验来看,我偏向于将其理解为复试面试考题略固定和保守,三试阶段随机性更强。
您看,理论内容三言两语就能高度概括,可是真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包含的内容就相当广泛了。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播音专业的艺考培训机构,往往难以抓住针对中传面试的教研核心。最简单的例子:堪称中传杀手锏的考官提问——“你的播音在哪学的?”无数的考生前赴后继的倒在了这个考题下。
得益于信息时代的便捷,我们可以浏览海量的教学资源,其中也包括大量的考场真题。让很多培训机构纳闷的是,“通过大量教研,我们好像已经把握到了中传艺考的出题规律,可为什么学生依旧无法通过三试?”
问题恰好出在了“规律”二字上。老师们究竟应该把三试中“好人好事”类的新闻评述固化为模板,让学生记忆背诵,还是从新闻评述教学伊始,就着力建立学生个性化的评论风格。请相信,区分学生是在“背”还是“说”,这是考官们所具备的最最基本的能力。
从“背诵”脱胎为自主的“说话”,这是教学的第一步。然后才是旧瓶新酒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组织内容,把老话题说出新感悟。
似乎又回到了教育的最初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夯实基础到底重不重要,填鸭式教学与引导式教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应该排在艺考评述教学教研的首位。当这些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之后的教学实施也会变得有的放矢,距离中传艺考“0的突破”也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