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小学生不认识蜡烛:他们的人生会被另外5%甩多远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微言 编辑|星星
近日,一则三年级小学生不认识白蜡烛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
据钱江晚报报道,在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沉浮。
让这位具有二十年教龄的老师感到惊讶的是,全班有95%的学生不认识白蜡烛,有学生说这是塑料条。
孩子们给出的理由是,没见过这种白蜡烛。在他们的印象中,蜡烛就是插在生日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那种东西。
对此,网友们各抒己见,吵翻了天。
有网友直言三年级学生不认识白蜡烛,这是无知。
也有网友表示,时代在进步,这些老物件孩子们不知道很正常。还有的网友认为课本没有与时俱进,已经out了。
笔者认为,三年级小学生95%不认识白蜡烛,不能一味批评其无知,毕竟现在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中用不到白蜡烛,不认识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生活常识、生活经验不足是事实。
某小学曾举行一次学生生活常识测试,有一道题是这样的:煮粥时,假如锅盖被蒸汽顶起来,米汤溢出怎么办?
A:快告诉大人;
B:用手压住,不让米汤溢出;
C:将锅盖提起再盖上,稍留一点空;
D:不知道。
有1/3以上的孩子选择了A和B,还有不少孩子选择了D。
从这一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很少走进厨房做饭或者在大人下厨时帮个忙,生活体验不足,导致相关的生活常识欠缺。
南方某小学午餐时向学生供应好吃的时令水果——芒果,多数孩子都很喜欢,但是不少孩子拒绝吃,因为不知道怎么吃。
平时在家时家长都会帮孩子把皮削掉切成小块,而面对一个没削皮的芒果,孩子们竟然没辄了。缺少自己动手的生活经验,在美食面前,也只好望而兴叹。
我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语文课本上教到“田”字时,我本以为这个字是象形字,非常容易记忆,但没想到儿子学过之后经常忘记,并且不知道“田”是什么意思。
因为孩子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很少与田地发生接触,对田地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学过之后记忆就不深刻。
后来我特意带孩子到郊区去了一趟,亲眼看了一下田是什么样子,田地里会种些什么,孩子才把这个字牢牢记住。
时代变化了,一些老物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孩子们对之感到疏离陌生很正常,但一些共性的、有益的生活体验,父母应尽量让孩子多经历,多参与。
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能力,了解一些必备的生活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从而帮助其在学习上做到融会贯通。
2016年上海曾经举办过一场题为“我家的传家宝”小学生征文比赛,令阅卷老师大跌眼镜的是,上千个孩子笔下的传家宝都是“外婆留下的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
阅卷老师感慨,现如今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衣服穿个一两年就会换新的,难道真有这么多家庭把旧衣服当传家宝?
说起写作文,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话要说。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曾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批阅作文时发现全班42个学生中有36人写的是自己捡到了钱,拾金不昧。
她笑言:路上真那么容易捡到钱?
孩子们生活内容单调,生活体验不足,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少,胸中无物,写起作文来当然无从下笔,只好用生编硬造来应付老师。
除了在写作上犯难,生活体验少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也会头疼。尽管书看得可能不少,但阅读再多也无法取代直观体验,没有直观体验就难以体会文中的妙处,无法与作者形成共鸣。
学生不认识白蜡烛,这本不该大惊小怪,但是当孩子听到《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时,脑海里不会形成画面感,难以心生感动;
当孩子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时,也不会明白蜡烛为何会有泪,从而体会不到诗里独特的情愫。
著名的哈佛女校长德鲁·福斯特曾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个观点,她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
唯有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对生活有直观且深入的认知和体悟。这种广泛了解、深入体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将帮助孩子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既然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如此重要,父母该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呢?
●首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孩子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当孩子有疑问时,与孩子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个三岁的宝宝问妈妈:“月亮为什么会变形状?”妈妈并没有直接告诉宝宝答案,而是在查了资料后,给宝宝买了一本日历,然后每晚和宝宝一起观察、做记录。
同时,这位妈妈还利用身边的道具如台灯、各种大小的球等,向宝宝演示了月亮圆缺变化的现象和原理。
天后王菲的女儿李嫣小时候对二十四节气很感兴趣,王菲和李亚鹏就经常带李嫣到十三陵水库做观测,测量水温和空气湿度,一年24次,风雨无阻坚持了7年,去十三陵水库达160多次。
这些家长的做法既鼓励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教给了孩子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借鉴。
●其次,父母应该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积极参与生活和社会实践,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书籍虽然具有巨大的意义,但不是受教育的唯一源泉,不仅应当从书本中学习,而且还应当从生活中学习。”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
其中,做家务就是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的重要课堂。家务劳动能锻炼孩子的多项能力,如动手能力、物品的分类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如认识不同的蔬菜,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肥皂、洗衣粉等不同物品的成分和作用等等。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再次,父母应引导孩子多亲近自然,多接触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蕴藏着太多的奥秘,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四季的变化,观察草木的盛衰,观看候鸟的迁徙,聆听蛙虫的鸣唱……
亲近自然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的知识,也能让我们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除了亲近自然,旅行也是给孩子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的好机会。
安徽2018年文科状元郑辰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学习之外,我还很喜欢旅行……通过旅行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内心感受。”
早在小学时,郑辰筱就曾独自前往美国旅行。
所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里的知识和外部世界的经验往往是相互印证的,一个人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也要不断走在路上,在大千世界中不断汲取有益的养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壮大,视野更开阔。
法国思想家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快乐成长,丰盈自我,收获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