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读书
我为什么读书
石香琴
上了多年的学,从未真正想过我为什么要读书。小学第一天是父亲送我去的,放学后几乎没有立即做过作业,经常是要睡了,发现作业还没做完,不得不逼迫自己做完再睡。
有次更夸张,一觉醒来五点多想起自己作业没做完,开始哭,开始不愿意去学校,为此还挨了父亲的打。结果是边哭边去学校,还连累哥哥和我一起迟到。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我想我之前坚持读下去,除了智力正常,更重要的是父亲的观念吧。关于读书,他几乎没过问过我具体的分数,只是常说三句话:“在学校门口摔一跤也是好的;多吃点墨水总是好的;你读书是为你自己读的。”
不过,那时我还不懂的这些话。只是学认字,打算盘,背乘法口诀,背作文、背唐诗,简言之就是不动脑子的死记硬背。什么时候我开始爱看书呢?开始体会到孤单时吧,尽管当时的我并不懂得孤单的中文解释。
那时家里就我一个小孩,村里很多大点的小孩辍学或者住校读初中。再不能十几个小孩在草坪上玩游戏,再不能被哥哥们推起来荡高高的秋千,也不能和姐姐们在家里那棵古老的栀子花上唱歌了。
父亲也不能再把我举过头顶,我开始长大了。尽管孤单但并不完全是不开心。那时,只要是能看到的书,除了数学书,我都会看。高年级的课本,印象深刻的《麦琪的礼物》《白毛女》等,堂姐家的《辽宁青年》《故事会》《鬼故事》甚至是各种东北抗日名将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以及班级里同学们有的作文书和课外书。那时选择看书,不是有没有用,而是手头上上有哪些书,自己是否看得进这些书。
渐渐的,我越发爱看书,爱读书。虽然依旧在星期天要去学校时发现自己背回来的书在书包没动过,作业也没有做完,开始拖拉慢慢准备回校。父亲总是说我,你那么累把书背回来又不看,干脆别背回来吧。我却还是背回来,直到现在我都没想明白是为啥。
爱看书,准确的说是爱看闲书,是因为发现了另外一个我没见过的世界,没见过的人,身边没听过的故事,没有课本上约定俗成的故事含义,更不用刻意去回答从这个故事你学的了什么道理这类的问题。
除了书里或想象或真实的故事,还有父亲和外婆对我说了不少流传下来的故事,有经历的人说起故事真的很与众不同,没有什么配乐,什么技巧,单用自己的嗓音就可以把一个故事说出丰富而有真实的画面感。我越发觉得书有趣了,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常常非要一口气读完才罢休。
对读书产生怀疑,是高考失利后我在家抄录读者上的句子,一位学历与阅历双具的堂哥看见了说:“你抄这些有什么用呢?”我一时哑然,我不知道。尽管我可以如同答题一样列出几种好处,但我不满意那些为了答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工作,独自生活,遇到不开心的事,我的脑海总会浮出一些句子,食指的《热爱生命》《相信未来》……毕业季有所感慨时席慕蓉《青春》《一颗开花的树》等,感觉自己走进思维的死胡同中,就用辩证、发展、变化这几个高中哲学课本留在我脑海的名词对自己进行一番教育。
尤其是有些感受无法向别人诉说时,如同高尔基的三部曲中描写他的外婆去世,他多么想对一个人说说他外婆的好却没有找到的那种心情。看的时候,我并不能完全体会,等到自己失去亲人时,就想起了这段话,于是这样的失落与惆怅就在伟人那样真实而动情的描写那里减少了几分。
你的记忆并没有忘记,只是不愿提起,人的本性中就有害怕面对痛苦。我总是像一个被逼迫上战场的士兵,咬着牙却时常想放弃。书,于是变成了鼓励和提醒我的朋友,随时可以陪伴的朋友。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体会,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经历着成长的孤独与迷茫。
相信我,原来你不孤独。但是有些人遇到困难和痛苦却活的愈发精彩和有趣,尽管他们也有你一样的痛苦体会。于是就会想为什么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你?为什么要是你?甚至可以从未见面的作者那里获得一些启迪,一些更坚定的勇气。
这是我暂时能想到的答案,但父亲从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你读书是为你自己读。”在这么多年后我才明白这句话。我读书是为了自己拥有更丰富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模式,遇到更多的未知自己,以及一种与孤独相处的方式,从而拥有一个经得起检视的人生,成为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作者简介:石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