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太级拳8个要领
1、虚灵顶劲
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 一种认为“顶头悬”与“神贯顶”是两种不同的意念活动,“顶头悬”.又称悬顶、提顶、拔顶、吊顶,具体练法是:意念中,头顶百会穴处被一条绳索向上牵系,致使全身轻轻上提。“神贯顶”又称为贯顶、虚领顶劲,其体练法是:意念中体内有一股内意轻轻上顶。
所谓练太极拳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恨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便起一硫水,不使它流下来,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颚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颚,太极拳要求时时保持灵醒轻妙的感觉。
有头顶青天,下踏黄泉的气概。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劲必然拘滞僵硬,失掉灵感,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了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矣。(练习时,要求头向上顶,但颈部肌肉不要僵直,头部动作应与身体位置和方向的转换协调一致。)
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三寸处,练习原时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用意沉下丹田。练习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
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只要全身松开,安舒松静,先松其心,后松其身,心身俱松。气则自然下沉注入丹田,学者切记之。
2、沉肩坠肘
松肩者肩部放松向下沉塌,又叫塌肩。两肩忌耸起,耸起则意气上浮,妨碍内气的运行和气血的流畅。垂肘者即是肘部有松坠下沉之意,故练太极拳时。
两臂决不可挺直,臂部微屈,保持弧形,肘部松坠,感觉到有一种内在的沉劲。绵软沉重。这种沉劲外柔内刚,如棉裹铁。练好之后,入里透内。威力无穷。
沉肩首须放松两肩关节,不使其耸起;进而以意识舒展肩部肌肉和韧带,使两肩向下沉坠,同时微微向前合抱(即微前扣)。坠肘是肘尖常有下垂之意。除肘部须高于和平于肩部的动作外,肘尖都应垂朝下方。
3:坐腕舒指
舒指是掌指自然舒展,掌心微合,虎口呈弧形,保持正确手型。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和虎口一侧竖起,并微微向下沉坐。《拳经》中所谓“练拳时发劲于腰,通于肩,达于臂,形于四梢”,“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可见手型手法在太极拳动作完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动作的意识、动作的内涵、动作的质量都体现了手法在定势时所展现最后的环节。
坐腕要求在手腕伸缩过程中,腕部既不能强硬,也不松软,要有韧性的沉坐。坐腕动作不能没有,也不能下沉过大。没有坐腕,手臂动作势必僵硬,坐腕下沉过大,势必破坏了动作的完整性。此外,舒指坐腕还要和沉肩坠肘及整体动作协调一致。
4: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太极术语(其他武术也可能用此术语),指的是一种姿态,比如你往椅子上一座,身体放松,双手放在腿上,这时胸部是往里凹的,这就是含胸,含者,内含也,是谓含胸,此时的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形成圆弧状,这就是拔背。不能用力,要自然,还有就是头顶与尾椎上下这两个点要在一条直线上。含胸拔背的目的,就是使背部有一个向外的圆形,将来练出手臂的松沉劲后,会感觉手臂的外部和背部合起来有一个向外撑的圈,这才是太极拳的撑劲。
5:松腰敛臀 太极拳中的松腰敛臀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含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
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臀部稍做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握身体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腰部要求”松沉”。
是为了“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得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而又转动灵活。为了防止后背或内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直(有往上顶和拉长之意就能直,腰直就表明这一转动的中轴不弯、不摇晃,中轴不弯、不摇晃地转动,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功用,而不致偏向一面。
偏于前后如俯仰病,偏于左右为歪斜病)。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自然下沉,其重量全部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且要杆方能挺得起来。
劳动中的挑担和运动项目中的举重,都需腰杆挺直,才能发挥功效,避免震伤。
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武禹襄的《太极拳论》说“主宰于腰'。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地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劲和四肢如车轮般的旋转。“车轴两命门,一震摇又转”是指在腰脊旋转时,两侧肾脏也在旋转活动,使肾脏获得锻炼。
《拳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又说“腰为主宰”,这也是比喻腰部须如古代军队的中军大旗那样的直竖。每势定式时,腰和胯微微松沉,就有助于使动作灵活,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的离心力而推动贯注于四肢尖端。
腰部不放松,不正直,臀部就容易过于突出,尾闾也就不能正中,对“神贯顶”“力由脊发”都会发生不良影响。《拳论》又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古人认为肾是体内气体的源头,所以陈鑫的《拳论》说“气由肾发”。肾壮则精足、气充、神清、目明、身强,所以《拳论》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部动作对健身和技击有极大关系,因此,初学拳时一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松,也要注意直和沉。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直和沉,可以避免往下硬压和往上硬拔,以致影响腰部旋转的灵活性。任何拳种都注意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
太极拳家曾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摔法的诀窍强调“拧腰变脸”,都说明腰在技击性锻炼上是何等重要。
吴式太极拳做弓步时,虽然上身前俯,而腰和身则必须竖直,即头顶要直贯脚跟,在无形中成一直线,这是“斜中寓直”的一种身法。
6:圆裆松胯
圆裆松胯是演练太极拳做到松沉的重要因素,是保证演练时立身中正的重要环节,是练习者容易忽视的要领。
圆裆是指下肢在做各种步型时裆部要成圆弧形,既不能收挟,又不能有意张开,收之则紧,张之则散。要使裆部开张适度,成适当撑圆状态。两膝微向里扣,与脚尖成一个方向。会阴处微微上提,加上腰胯松沉,臀部收敛,使会阴穴与百会穴上下对应,意气贯通。
胯是骨盆与髋关节连接处。太极拳从起势之后到收势之前,下肢始终处于半蹲状态,两胯在向下沉塌的同时做到充分放松,可以保证演练时正确身型的形成;可以降低重心,促使下盘稳固;可以使下肢轻灵,步法变换自如。
7: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就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
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是积累内气,以成内劲功夫。然后炼气化神,以使内劲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8: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什么是太极拳的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运动时要如抽丝那样柔韧绵长,迈步时像猫那样轻起轻落,提步、落步都要有轻灵的感觉。
太极拳讲究“用意识引导动作”,是一种“会意”的运动。只有徐缓的运动才能更好地会意,因此,太极拳运动既要像抽丝那样徐缓,又讲究速度均匀,要求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就像抽丝那样均匀的抽拉。如果不徐缓均匀地抽丝,丝就会拉断。
太极拳动作就不能做得势势相连,绵绵不断。那么步法必须相应地像猫迈步那样轻灵,走架时步法轻灵,动作如丝般轻韧柔长。但“轻”不等于飘浮。
“轻”是动态表现其中蕴藏着相当分量的柔韧的劲力。“浮”则完全不同是本质的飘渺无根,一触即溃。“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运动特征,可以说是太极拳运动特有的演练特点。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