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读人】(霁月纫秋)然而生活在继续 ——读钟求是《星期二咖啡馆》
然而生活在继续 ——读钟求是《星期二咖啡馆》
一位老人,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二都要到另一座城市的一间咖啡馆去,与一位叫徐娟的服务生聊天,因为姑娘的眼睛里有他因车祸去世的儿子的眼角膜。这就是《星期二咖啡馆》这个短篇的基本故事情节。
小说线条简单,场景固定,叙述平静。开场波澜不惊,从老人早起出发乘高铁到咖啡馆展开,结尾以一个女孩快乐的笑声收尾,很有只道是寻常的意味。然而,这平和的叙说和淡然的开合之间却包含着意味深长的气象,蕴藏着深邃广阔的思考维度。
尽管有白发人送黑发的人痛苦,尽管有老人捐献珍爱独子眼角膜的义举,但小说里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情感喧泄,亦没有引人落泪的伤情片段。而是通过某种暗示,以儿子离世时身边留下的一本哲学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向读者道出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即明天是不确定的,然而生活在继续。
生离死别、悲欢离合都是生活难以承受之痛。遇不上时很遥远,遇上了不容回避。生活的面目并非一贯温和可爱,正如白天与黑夜正常交替,残酷多变亦是他的本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以辩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无法掌控的变数,从容以对。
文中老人儿子的死亡,看似突然发生的意外,冥冥中似乎又有看不见的手在推送。儿子一直爱好理工,死亡当天他却心念一动,下班途中拐进图书馆买了一本哲学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在他从书店出来过马路时,被一辆绿灯已然亮起却依然驶出的骄车撞飞。是人生无常,命理安排,还是应合了《查》的暗示“人与树一样,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生长,他的根越深入黑暗的深入”?
小说处处隐含着哲学的辩证。老人的儿子从小顽皮不羁,喜欢旁门左道,喜欢玩游戏,在父母看来,他的前途是不确定的甚至堪忧的。然而,生活却显示了“焉知非福”的一面,进入大学后,他的缺点被计算机专业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不良脾性与电脑鼠标结合后竟开出智慧之花,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设计师,收入不菲。
“我改变得太快了,我的今日推翻着我的昨天。”儿子的成长变化让父母无所适从,就在他们刚刚安于“儿孙自有儿孙福”的人生经验,以为儿子已平稳地进入了幸福的生活轨道时,突如其来的死亡又把一切美好的预期打翻了。
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讲理,也没有谁能为我们的明天作任何保证。“生活”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我们接踵而来的日子里会随意翻牌,老人即使已经历过足够长的人生却也解不开这难解的生活谜题。他能抓住的只有一些零散的回忆和那本间接导致儿子丧生的哲学书,当然,更重要的是,儿子的眼角膜,现在被移植到一位姑娘的眼睛里,那是他们在大脑空白、精神崩散的伤心时刻做出的一个理智的决定。
于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去另一座城市的一间咖啡馆里通过一位姑娘的眼睛与儿子的眼睛对视,成为两位老人生活中重要而神圣的时刻。那双眼睛,已然是另一个世界的儿子与他们对话的窗口。
接受了眼角膜移植的徐娟是一位乖巧善良的姑娘,她以一颗感恩之心,愿拿出一天当中的一段美好时光,聆听老人讲述有关儿子的琐碎回忆。是的,老人的儿子在过去看来并未见得优秀,但这并不影响老人对他的爱,尤其当他离开人世,他的那些缺点在老人心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比如,他喜欢顶撞他们,不讲卫生,脚臭出了名……这种种并不招人待见的特点,在老人回味时,却全都布满了可爱的阳光。
当然,他的遗憾也就成了老人的遗憾。一是儿子爱踢足球,却在一次学校联赛时踢出一个乌龙球,这让儿子不能释怀,每每提及他眼里总有伤感。另一件是儿子的恋爱,大四时他抱着一堆书下楼,鞋带开了,正巧一位女生看见,蹲下来替他系上,并冲他嫣然一笑。儿子心头一震,回过神来,女生已经不见了。后来他到处搜寻那张脸,在图书馆、在食堂、在商店、在操场……却终究也没能找到。
这微小的遗憾成为老人心头之牵挂,然而,不正是这些细小又寻常的忧喜拼凑起我们生活色彩斑斓版图吗?
文章展示的其实是一对失独老人凄凉孤苦的生活状态,然而作者并未刻意渲染老人的伤心与孤独,而是以平和的态度通过对日常生活温情脉脉的描绘,让人清晰地意识到寻常生活中那无处不在却往往被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忽略掉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幸福。
徐娟也替老人的儿子没有得到那个缘而惋惜,但她很乐意与老人分享她得到的爱情之缘,她已经发现并找到了那张自己喜欢的脸,并且,就要结婚。
老人憧憬着参加婚礼的日子,设想他们也可以衣着光鲜地坐在女孩的众亲友中,置身于那热闹的场面……然而当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再一次来到咖啡馆,徐娟却不见了。只留下一句话:我看见了!
老人想起书上的话“给你的目光不是为了看到不好!”可是,谁的眼睛能完全规避生活中的“不好”?谁的眼里吹进了沙子而不受折磨?老人的心隐隐作痛,却又爱莫能助。
在辗转寻找徐娟的路上,老人饿了,进小店吃了一碗排骨米线。这样的细节,虽平淡无奇,却真实得让人感动,是的,无论发生了什么,生活都在继续。
生活在继续,而明天是不确定的。貌似平静的日子里,幸福永远都不会按部就班,变化却总会突如其来。该以怎样的柔韧去面对跳跃不定的生活,正在于心态和智慧。而这智慧,则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和参透。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虽并非生活指导之书,但这部出自尼采的经典哲学著作,毕竟包含着超乎寻常的深刻的哲理,尤其在人生、痛苦、死亡方面蕴含的深邃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和体悟。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家钟求正是借小说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和读者分享了自己在这部著作中领悟到的某些哲学思想吧。
【作家档案】
霁月纫秋
张纫芳,笔名霁月纫秋,蒙古族,1972年生于银川。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班第六期学员,著有散文集《温暖的门边》。
《文艺众家》公众平台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