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赛080】豫园不老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豫园不老

包作军

老上海说,豫园是沪上的一处老园子,不去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的豫园,就等于没有到过上海。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数百年来,豫园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为“上海的根”,是上海特有的人文标志和文化名片。

游览外滩景色后,从外滩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豫园。豫园所在的城隍庙街市一眼望去都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走进蜿蜒有致的小巷就仿佛走进了古代的老街,又如《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浮现于眼前。走在熙熙融融的人流中,仿佛夏天也牵着我的手行进。仿佛在那些我将路过的地方狭窄的街道都翕动着翅翼。甚至路边的三角枫们,都踮起脚欠着身向我靠近。甚至微风携来的不是烟不是尘,而是夏天遥远的气息。汽车的笛声,街市的鸣叫瞬间化为音乐……

外滩有很多建筑,造型抑或前卫,抑或带有欧式风味,随便一幢都可以当成地标。豫园则像迷宫一样,七转八回,豫园老街在节假日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水泄不通。条条街巷都是红男绿女人头攒动。老上海所说的老城隍庙那些明代古建筑群落,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变为商铺,经营各具特色的丝绸服装、文房四宝、刺绣、折扇等物什,还有就是酒楼饭庄,如上海老饭店、绿波廊酒家。老城隍庙大殿也已高悬“老庙黄金”牌匾,成为闻名遐迩的黄金珠宝店,只有两侧门柱上的楹联依旧醒目: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豫园大门口外,有游客在湖心亭吃茶,也有的在九曲桥上走一走。湖心亭在九曲桥上,夏天塘中会有许多荷花盛开。很多人之所以在九曲桥上走走,除了能够亲身领略一下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之妙,最喜欢的是借它吉祥如意的寓意,因为九在阳数中最大,“九”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将传统和现实完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有民谣唱道:“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又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有文章这样写九曲桥人多时的盛况:“九曲桥上行人熙熙攘攘了几百年,拖着长辫的,穿着长衫的,打着领带的,他们鱼贯而入,并终将在另一个时空里消失!”

游人多,如河鲫。豫园大门上的扶手闪闪发光,门面泛黄,多年来被小心翼翼、暗存敬畏的使用着,没有划痕,包浆深厚,显得贵重、奢华,高端大气上档次。大门的角落里,一簇花开得繁盛热烈。我弄不清此这花叫什么名字——红的、白的、粉的、紫的……寂寞且骄傲地伫立在时光的拐角,它让我脚步慢下来,心也慢下来,在静默中深深地凝望、发呆,仿佛能听见它的呼吸。

这时,朋友已经拿着票过来了。

循着历史的脚步,轻轻叩响豫园的大门,尘封的往事便一一入怀,感受最真的民俗风情,把最美的风景和最朴实的江南风情展现给人们,在历史和现代中穿梭,醉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一颗渗着古香古色的痴痴的心。

说来,这豫园本是明代的一处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年曾任刑部尚书,潘云端建此园是为了“愉悦双亲,颐养天年”,好让其父母安享晚年,因为古时候“愉”与“豫”通用,故而取名“豫园”。园林的选址就是当年潘家大宅东边的一块菜地,据说最初只是稍稍“聚石、凿池、建亭、艺竹”,规模并不很大。后来园主人因在官场受人排挤,于是辞官归故里,遂一门心思建造此园。由此,上海这样高楼林立、高架道路纵横交错的现代化大都市里,才完好地保存了这样一座清幽典雅的古典园林,真的是难能可贵的。正所谓“故园话沧桑,大隐隐于市”。

我和朋友谈笑入园,步移景换,曲径通幽。真个是城市山林,一墙之隔,外面是喧闹红尘,里面却是清凉洞天。刹那之间将我的疲乏消弭于无形,只有清凉,还有清净,以及清新铺天盖地在我面前。彳亍其间,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遍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园中复廊曲折,墙上设漏窗,豫园中据说有八百多扇形状各异、花式不同的漏窗,可称之为建筑之最、造型之最、精美之最了。漏窗是一门建筑艺术,它不仅使墙面上产生虚实的变化,而且由于它隔了一层窗花,是两侧相邻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具有“避外隐内”的意味。使人隔着漏窗,对眼前的景物可望而不可即,便更多一份探寻的欲望。两宜轩则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志。散布于豫园各处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梅妻鹤子》等图案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镶嵌于壁廊、围墙上的名人书法石刻,是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一个又大又喧闹的上海,藏着一处又小又安静的豫园。真好。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走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豫园里,每个人都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这里的每一处房间,都是经历过生死的,曾经有人被抬出去,也有人在里面出生。门很重,徐徐打开,仿佛后面有一处大厅。里面却不大,不是什么高宅大院,只是一些小房间而已。世界在这些房间里慢下来了,这里有无边无际的细节,仿佛海水退去,散落着各种物件的海滩。你必须慢慢地走,才能避免碰到什么。

豫园流水不断,水中倒影,因为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飘忽不定,却坚定的存在。晌午时分,小池之上,阳光微熏,给人很慵懒的感觉。池上托着的一枚枚落叶,仿若写满上古断断续续的诗的。此时一定有人顺着水的方向寻找清宫暗斗里的情景,以及皇帝的黄粱一梦。金鱼浮出水面,仰望与俯瞰的,都是一番祥和。湖中似乎从末有过惊涛骇浪,却多了一些彷徨与渴望。其实,身着锦袍,都不及灌一壶老酒,寄趣风景,陌上花开花落。

豫园古戏台建于十九世纪末,坐南朝北,雕梁画栋,藻饰精美,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七米见方,左右两边有栏干,台柱高约两米。台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全部贴有金箔。戏台顶部的藻井呈穹隆状,上有二十二层圆圈和二十道弧线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中心是一面圆形明镜。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构造合理,有助于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古戏台演戏,多为折子戏,人数不多,同园林一样有高度概括性,舞台不宜大,仿佛画中尺页小幅,不能用油画的大镜架。因此,古典折子戏一上新型舞台便感到不称,在古戏台中演出看上去很得体,尤其古戏台顶部呈圆形藻井,音响极美,不用扩音器效果也很好,而看台又都用砖砌卷棚顶,更消除了杂音,听来十分清润。剧场里,可行可坐,品茗小饮,十分自由,空气也清净,明月在天,凉风拂袖,歌韵撩空,有闲云野鹤,去来无踪的情愫出现。园林之美在于“秀韵天成”,戏剧之美也正如此,曲雅有书卷气,是高度文化的表现。据说,园主潘允端爱听昆曲,逢年过节,他都会在园内组建自家戏班,且事无巨细,戏无大小,乃至闲暇无事一律均需“小厮串戏”,潘允端不仅自家成立戏班,他的两个儿子以及住在南门的大兄弟均蓄有“戏子”,四叔家有“女戏”,互相都可借用,而潘允端的家班尤佳,生旦净丑俱全,共二十余演员,可以演出大型的剧目,曾被县令多次借用。

此时,豫园很安静,戏台很安静。这小地方的寂静是骨子里的,小桥流水,山石花木,老屋檐下的藤与草,墙头的一只小鸟……一切,都深深地隐含着。安静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生命的艺术。比如说京剧,乃至我们西北流行的秦腔,尽管有震天的锣鼓,它给人的总体感觉仍旧也还是安静。戏中人的体态韵律、念白以及音乐,都给人这种静远超脱的享受。无论周遭多么喧嚣,都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宁静渗透全身,令人痴迷于这种宁静。在戏里,锣鼓喧闹,只需做无言的低眉人。在戏外,风起不息,林木“哗哗”声扰人,只当是春水潺潺,听与不听之间,寸心不惊。南方的戏曲更是安静且优雅的。细细看过去,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生旦净丑,你唱罢我出场,你言忠烈青云志,我唱儿女情谊长。戏里戏外,谁来演戏谁听戏?

豫园诸物,最具传奇故事色彩的,当属镇园之宝名列江南三大美石之一的奇石“玉玲珑”了。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石上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是石中精华。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京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有趣的是,修造豫园时选中此石,运来途中舟船遇风倾覆,“玉玲珑”也沉没在黄浦江中,只好雇人潜水打捞,谁知打捞上来的同时又在旁边发现一块不同凡响的石头,捞上来才发现,天生地造鬼斧神工正适合给“玉玲珑”做底座!偌大个黄浦江,偏偏在这里翻船,“玉玲珑”偏偏沉在它旁边,不能不使人感叹,天地间万事万物,就连石头也有缘乎?几百年来,玉玲珑作为豫园兴废的见证,一直伫立于此。我忍不住上去触摸,石头的感觉那么的真实。仿佛通过指尖,就可以串通现在和前世。久久凝视着这块久经风雨的奇石,我期盼着能从它身上读出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奇石无语,夕阳中依旧默默伫立,几多无奈,几多苍凉!

游园的外国人很引人注目,他们不时举起相机,喀嚓连连,那是中国古文化对他们的吸引与折服;在古戏台那边有个摄影处,我居然看到店主招徕的方式是老外着上古装上了照片,那些男女老外穿上戏袍,或兰花指、或折扇在手,眼波流转、笑颜如花,只有真性情流露。形形色色的老外在我的眼中也是一道风景,他们在园中看风景,来自内陆难得见到老外的我和朋友在鱼乐榭里看他们。

鱼乐榭建筑精致,小巧玲珑,周围古木参天,绿荫如盖,凭栏可观池中游鱼,环境十分优美。溪上筑一面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在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俗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鱼乐榭南侧的一株老紫藤,树高丈余,有三百多年树龄,墙外设紫藤架,紫藤枝干盘绕,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朵朵白色璎珞满架。倏忽一阵暖风儿向着好花吹,顿时柔情蜜意弥散满豫园。

鱼乐榭下的池塘里,条条锦鲤优美的吐着泡泡,上下沉浮,摇碎了安静的飞檐翘角,惊醒了翩翩少男少女的美梦。正午已过,灼热的气息徐徐散去,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明亮起来,黄色丝绸般温暖的阳光透过枝枝蔓蔓,细细碎碎地撒下来,铺满整个园子,人们就沉浸在了漫长而静谧的午后里。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这段对话,便是鱼乐榭名字的由来。

古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谐音字,所以就变成了“子非余,焉知余之乐”,意思很平实,人心隔肚皮,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心愿,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伤,你的欢乐都属于你自己,是别人夺不走要不去的。且看世间庸庸大众,又有多少人懂得做人的乐趣呢?“鱼乐”,蕴含着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同时,隐藏在其后的,是《周易·豫卦》的思想。豫卦强调趋利避害,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走出豫园时,肚子有些饿了。

豫园附近有很多家著名小吃店,包括以小笼包著名的南翔馒头店、绿波廊及上海老饭店。绿波廊的蟹黄包一个笼儿装一个,诱惑十足。整只汤包趴在笼子里,汤包上面放了根吸管,细细打量这汤包,饱满圆润,皮子白嫩剔透,看见里面的汤汁晃荡了几下,仿佛吹弹欲裂般娇嫩。据说这家店的汤包馅心是精选了大闸蟹、新鲜肉皮与老母草鸡特制而成。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吃蟹黄包还有一套口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蒸熟的汤包皮薄如纸,用筷子夹起来的时候汤汁往下一沉,轻轻转动吸管钻入汤包内,迫不及待地小吸一口,顿觉浑身生热,荡气回肠。这蟹黄汤包的汤清而不腻,味道无比鲜美,吮完了汤,轻轻用筷子夹起汤包皮放到盘子里,再轻轻拨开皮,可以吃到整块的蟹黄和蟹肉。最后一口一口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慢慢品味……

跟朋友吃完蟹黄包,小憩喝茶的时候,无意中看见大堂上悬挂的一幅对联耐人寻味:

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

看过这副对联,上海开埠之初此间情景风物可见一斑。临窗俯瞰,九曲桥上,人流依旧摩肩接踵,熙熙融融;绿波廊边,碧水涟涟,轻浅池塘鱼戏水,翠盖碧莲开;游人投喂,锦鳞争食……沧海桑田,如今豫园商城已是繁华绮丽、寸土寸金之地。

豫园的阳光很美丽,到处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甚至那些老墙上的藤蔓与苔藓都在争着绽放生命。美丽是一种不一样的表情,别的表情等待反应,例如悲哀等待怜悯,威严等待慑服,滑稽等待嬉笑。唯美丽无为,无目的,使人没有特定的反应义务的挂念,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其实是被感动……我和朋友就被豫园的美丽所感动,彳亍流连,不忍离去。豫园很适合像我这样喜欢从前慢的人,从前的日色慢,车、马,乃至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喜欢从前,甚至喜欢从前的大门和锁子: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其实说来,每一个年老的妇人昔日都是妙龄少女,在走向衰老的必经之路上,美貌、健康乃至财富都会被岁月一点点勒索殆尽。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哲人说,美貌的废墟不及石头的废墟,罗马夕照供人凭吊,美貌的残局不忍卒睹。这一点也适用于豫园,豫园青春正盛,豫园不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