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信的悲惨结局看刘邦的用人之道,这不是豪赌,而是刘邦的用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千里马,不是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而是要看他是如何做的。赵括说起军事谋略来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也不说过赵括,但是赵括在长平之战的重大失误直接导致了赵国数十万大军的覆灭,马谡同诸葛亮讲起谋略来同样是一套一套的,但是马谡却在街亭之战中表现非常幼稚,被张郃不费吹灰之力打败,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当刘邦面对韩信的侃侃而谈时,他是拿不准韩信这个人是不是人才,虽然萧何三番五次推荐韩信,并且不惜月下追韩信,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对韩信这个人仍然是有疑问的,任何用人都是要冒风险的,因为用人就代表信任,同时也要承担用人的后果,赵孝成王用了赵括,他就要承担赵国45万大军覆没的责任,诸葛亮用了马谡,他同样要承担北伐失败的责任。
萧何与韩信
同样的道理,刘邦用韩信也要承担用人失误的责任,韩信的职务与其他人是不同的,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将军是统兵打仗的,在秦末的乱世中,兵权是诸侯们赖以争霸天下的资本,是不会轻易让予他人的,比如说,陈胜派出自己的部将武臣攻打赵地,武臣带着陈胜给他兵马攻下了赵地后,自立为赵王,与陈胜平起平做,陈胜毫无办法。
刘邦不是陈胜,所以他不会轻易把兵权交给他人,即使是他手下的部队越来越多,刘邦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是秦末所有诸侯中最强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了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就马上给了韩信兵权,比如还定三秦之战中,没有韩信率军作战的任何记录,再比如彭城之战,也没有韩信率军作战的任何记录,所有的命令都是出自于刘邦。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事实上,在还定三秦与彭城之战中,刘邦虽然拜了韩信为大将军,但这个时候刘邦还在考验韩信的能力,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提供的谋略,这在史书中也有记载:
《史记 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韩信提供计策,刘邦负责具体实施,从结果上看,韩信这个时候只是作战参谋,而刘邦则是全军的主帅,韩信是没有兵权的,而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或多或少都有作战记录,比如樊哙:
《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於雍南,破之。
这是樊哙独自率领一军参与作战的记载,唯独韩信没有,同样的记载在韩信的传记中也有:
《史记 淮阴侯列传》: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韩信
如果刘邦想要考验韩信,应该给他一支军队让他率军作战,边作战边考验,才能证明韩信是不是人才,但是刘邦显然并没有这样做,没有任何韩信率军作战的记载,从还定三秦之战开始,到刘邦率军攻入中原,再到彭城之战,都没有韩信率军作战的记载,这说明刘邦实际上是把韩信雪藏起来了,尽管这个时候韩信是大将军,但实际上,刘邦并没有重用他。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然后汉军一溃千里,一直到逃到京、索之地才稳定了阵脚,京、索之地在荥阳附近,这个时候开始才有韩信率军作战的记载,韩信收复了溃兵与刘邦在荥阳会合,然后在京、索之地打败了楚军。
京索之战汉军成功能挡住楚军,主要有4个原因:
韩信
1、萧何从关中发兵支援刘邦,刘邦有了援军,就恢复了战斗力。
2、韩信率军参与作战,挡住了楚军。
3、灌婴率领郎中骑兵的精锐骑兵参与作战,挡住了楚军。
4、吕雉的兄长吕泽率军参与了作战,挡住了楚军。
《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韩信只是参与京索之战的其中一员将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是指挥者,尽管他是大将军,他在京索之战也只有率领了一支汉军参战,而且这是韩信第一次真正独自率军作战,韩信之所以有这个机会,是因为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听从张良的建议,张良建议刘邦重用三个人,分别是:韩信、英布、彭越。
《史记 留侯世家》: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张良向刘邦也推荐了韩信
张良向刘邦进言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同项羽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立即利用。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舍弃这些地方,就把它们送给这三个人,那么楚国就可以打败了。
所以韩信才真正有了独自率军的机会,张良劝说刘邦的时机正好在京索之战前,随后韩信就获得了兵权参与作战,这与张良的劝说是有关联的,刘邦一向听从张良的建议,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分封天下诸侯的馊主意,张良听说后,马上劝说刘邦这个计谋是错误的,并详细分析了原因,刘邦马上就听从了,这说明刘邦是分得清意见正确与否的,虽然偶尔会犯错误,但刘邦很快能改正过来。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战
京索之战后,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独自率领一支军队北上开始攻打魏王魏豹,于是,从这之后,韩信就开始了独自征战,直到这个时候,韩信才真正摆脱刘邦独自领兵,但是刘邦对军队的控制力是不可小视的,虽然韩信独自率军作战,但是刘邦时时在防备韩信,可以从三件事中看出来:
一、韩信手下将领大多是刘邦的亲信。
二、刘邦进入韩信的军营夺走了韩信的兵权。
三、韩信军队的补给都是萧何提供的,包括新兵。
孔将军、费将军、灌婴、曹参都曾经在韩信手下配合韩信作战,这些人是刘邦的心腹,更忠心于刘邦,刘邦在荥阳打了败仗,有一次全军覆没,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进入韩信的军营,随后进了韩信的卧室,拿走了韩信的兵权,等到刘邦一切都做好,韩信才醒来,如果刘邦想要杀韩信,韩信早就死了。
韩信
刘邦能顺利进入韩信的军营和卧室,这说明韩信手下人是认识刘邦的,以韩信的治军水平,不太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只能说明刘邦在韩信军中安插了眼线和亲信,这些人一是认识刘邦,二是忠心刘邦,甚至可能想到监视韩信的作用,这些都是刘邦控制韩信手下军队的方法,刘邦可不是陈胜,也不想做陈胜,他控制军队的能力比陈胜强多了。
韩信的军队的补给全部由萧何提供,韩信只负责治军与打仗,后勤补给与兵员提供,都是萧何解决的,所以韩信的军队不是一支完全独立的军队,同时刘邦提供的韩信的都是新兵,一旦韩信把新兵练成老兵,又被刘邦给征调走了,然后萧何再提供新兵,刘邦这是把韩信当成新兵训练营,同时也让韩信无法培养亲信,这同样是刘邦控制军队的手段。
刘邦并不信任韩信
所以,刘邦从来也没有真正把兵权给韩信,并且刘邦一直在防备韩信,刘邦连没有兵权、而且与自己知根知底,同一个县出来的老乡兼曾经的同事萧何都猜忌过,更何况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韩信,这就是刘邦的用人水平,既使用人才的能力,又时刻防备人才背叛自己,所以后来尽管有蒯通劝韩信自立,实际上韩信是没有自立条件的,韩信知道自己一旦自立,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事实上,韩信最后的结局悲惨,这与刘邦当初在韩信时的手段是息息相关,而韩信在政治上的表现,又足以让刘邦产生猜忌之心,韩信虽然军事才能极其突出,但在刘邦的用人之道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如同孙悟空不能逃离如来佛的五指山一样,韩信至始至终没能逃离刘邦的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