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韩信,伏笔早已经埋下,四处地方表明韩信难逃一死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杀功臣的习惯,而做的最过分的一类当中一定有刘邦这个人。刘邦四十多岁了还能造反,少不了自己手底下的大臣帮忙。但刘邦刚当上皇帝,面对着自己的左膀右臂就开始大开杀戒。韩信几乎帮刘邦取得了所有的胜利,最后却被刘邦所杀。其余人比如彭越、英布……都难逃一死。但是这些人当中只有韩信可以说是死的最可惜,毕竟刘邦的最大敌人项羽还是被韩信所杀的,可以说在当时韩信是当之无愧的汉朝军功第一。而刘邦也亲口说过:“我遇到你实在是太晚了。”之类的话,但是最后却亲自把韩信给杀了。那么兵仙韩信就没有觉察到这份危险吗?其实有四处地方决定了韩信是难逃一死。

第一处就是两者之间的能力问题,很多人都觉得刘邦这个泗水亭亭长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情况真的是如此吗?相对于韩信立下的赫赫战功,刘邦似乎一直在逃跑。但是其中有两次,两个人算是有过两次小小的战争能力切磋。这时候其实已经表明了两个人能力的差距。小编就拿出其中一次讲解一下,说的是刘邦被打败,然后手底下根本没人。而这个时候韩信手握重兵,刘邦就去找韩信。这在正常人看来都是取死之道啊,你还真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上天保佑吗?但是刘邦成功了,仅凭着自己手底下的这几个人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且把韩信的部队进行了一大翻整改。韩信最强的就是带兵打仗的实力,但是这时候在自己最强的地方被刘邦夺权,韩信在以后面对刘邦怎么会不失败?
第二处就属于韩信自取灭亡了。这时候刘邦和项羽还在打仗,而且刘邦明显还处于劣势。于是刘邦就让韩信来帮忙,这时候韩信因为之前攻破了齐国,现在正负责齐国的管理工作。于是按照之前的打算是让韩信整理好军队那就去帮刘邦作战。但是这个时候正是刘邦被打得灰头土脸的时候,韩信不仅没有带着兵马来,而是捎来了个口信,说:“这齐国人心不稳,根本就不好管理,也就没有办法招兵买马,如果大王先假装封我个齐王,我估计就能做到。”
当时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就急眼了,不过好在张良提醒了他一下,于是刘邦赶忙回复道,既然封了那肯定就封真的。韩信于是受封齐王,然后带着大军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但这也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要知道当时刘邦自己都快输了,这边臣子还敢威胁自己,是谁不生气啊?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刘邦个人的打算了,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实行分封制,最起码没打算封异姓王。韩信自己跳出来找事,那不就是自己找死吗?后来刘邦封的异姓王都被他先后给杀了。
那么第三处就是韩信的性格问题了。韩信是一个标准的春秋贵族,一个标准的“士”,他总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就能得到回报,就像是春秋那样,各个国家都十分尊重有才能的“士”,那么国士无双的韩信怎么都不会相信自己会被“狡兔死,走狗烹”了的。另外他个人的性格也十分的犹豫,好几次明明可以造反,甚至自己的权力被一再剥夺,甚至从王被贬为侯,仍旧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生死之祸。然后对人缺少最基础的防备心。他一直都处于相信自己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这种思维模式下,被刘邦所杀也是早晚的事情,一个有心,一个无心,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第四处是最致命的一个地方,那就是韩信的年龄。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六十岁了,而其他能和韩信相提并论的人,比如说张良,比如说萧何,这些人都已经四五十岁了,而在古代这都是高龄了。但是韩信呢,他才不过三十二岁,正是一个男人智慧和体力的巅峰时刻。而刘邦心里估计也会思考,自己死后谁能压制住韩信呢?于是想了下,还是干脆把韩信给杀了吧。于是韩信的年龄就成了他最大的取死之道,有时候事情就是如此。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当初月下追韩信的萧何又把韩信骗到了皇宫里面,然后被吕太后和一群侍女所杀。正是那一句话,成也萧何败萧何。综上所述,韩信实在是难逃一死。他的确是国士无双,但是却少了与时俱进的情商。刘邦杀韩信,伏笔早已经埋下,四处地方表明韩信难逃一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