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解

《内经》强调阴阳关系的协调平衡,并不排斥阳气的主导作用,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是有主有从,本文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也反映了这一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如张景岳说:“夫阴以阳为主,所关造化之源,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石寿棠在《医原》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说:“然就二气而权衡之,阴承阳,阳统阴,阳气一分不到即病,阳气一分不尽不死,人自当以阳气为重。”又说:“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石氏明确指出“阴以阳为统”,“阳以阴为基”,进一步阐明了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中阳为主导的论点。肯定阳气的主导作用。这不意味着“贵阳贱阴”,而是在以“阴为基础”的前提下来认识阳气的重要作用。与只重视阳气者自有区别。就临床来看,阳虚者固当扶阳,阴虚者亦当滋阴,这在调整阴阳的治疗过程中有无可非议的。但如果证属阴阳两虚,一般都侧重阳虚而用甘温分剂,《灵枢·终始》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仲景本此立法,治虚劳里急(腹中拘急)诸不足(气血阴阳俱不足),主以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饴糖)和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这些甘温之剂都偏重于阳的方面,体现了阳为主导的看法。具体地说,虚劳病属于阴阳气血不足的,当用甘温之剂恢复脾胃的健运功能。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水谷消化正常,气血自生,营卫和调,则诸证得以缓解,尤在泾说:“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又如大失血的病人,临床上常采取“血脱益气”的方法,用独参汤进行救治;阳虚汗出不止的病人,常采用“津脱回阳”的方法,用桂枝加附子汤进行救治。凡此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对阳气主导作用的认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