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重新认识了小说
幸福广场上的狗
以前我是不看小说的,更不要说写。我喜欢写议论文和说明书,今年写得比较多的是偏政府文书性质的工作汇报材料。
议论文的写法一般是提个论题,然后天南海北地找论据,越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越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越是容易看起来有点道理。但是写多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不管这个论题是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总是可以找到论据去支持他,好像不会存在某一方的论据多,而另外一方的论据少的情况。比如正方观点写了一万字,反方观点同样可以写一万字。所以只要你站在某一方,你就一定能够找到足够的论据来证明他。看来以前担心反方律师不好答辩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说明书就更好写了,只要截图够多,步骤够详细,基本上都能够让人看懂。但是说明书也有个问题,但凡是能够通过说明书来告诉人们如何掌握操作的只能是软件或者硬件的使用方式,如果要说明如何办成一件稍微复杂点的事情,比如如何把项目管好,如果只是通过说明书,比如PMP那种612页大开本的厚书,看完并掌握这本书以后,除了可以让你考个PMP证书以外,对你做好项目的指导意义可能只有1%。
比如说PMBOOK第282页上面写着:“管理项目团队的工具与技术:观察和交谈”,但是,要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如何交谈,交谈什么?说明书永远都无法告诉你这个答案。
偏政府文书性质的工作汇报材料,写了快一年,向客户学了很多东西,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比如说:形式要总分总,多用排比句,多用数字总结,亮点要突出,多用先进技术,多用创新思路,读起来要郎朗上口,最好要押韵,字体要规范统一,不能有错别字等等。每次不改个十几次,基本上是通不过的,字字句句都要斟酌,标点符号都要慎重。如果我发在公众号上的东西可以打10分的话,我觉得那些最终成稿的汇报材料可以打100分。问题就是不能发表,仅供内部使用,确实有点可惜。
但是,当最近想要写小说的题材的情绪越来越浓烈的时候,我突然想要重新认识一下小说这种题材。
目前我能想到的,小说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当作者想要表达,但是又不能表达的时候,小说就是在事实和真实之间的一种存在,就好像电视上面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个原因比较好理解,我就不阐述了。
第二个原因:当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时候,或者无论多少句话都说不清楚的时候,此刻,非小说莫属。虽然没有答案,至少他可以给你还原一个场景,让你有机会靠感性而非理性去领悟一些事情。
有个词叫做“干货”,我怀疑这个词是理工男发明的,因为他们都跟以前的我一样,不看小说,觉得世界上只有数理化最美,最合逻辑,非黑即白,1+1=2这样的答案堪称完美。
有一次我问一个汽车电子工程师:“你们的技术为什么这么不先进?XX公司不是早就实现了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抄一下?像是我们软件行业,就是你抄我,我抄你,抄到最后大家的功能就差不多了。”
他说:“不知道参数。”
我说:“你为什么不去测试?”
他说:“万多个参数,没法测啊,而且参数之间要联动。”
我那个时候就突然醒悟,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都没有用,因为环境变量太多,这些被提炼出来的“干货”如果不能被还原到近似的环境变量中,其实是不能发挥作用的,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
所以,当我们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最好不要一来就用学习到的“干货”做事,自以为是的勇往直前,必须要先观察,观察出来所有的环境变量,尤其是“压力测试”下的环境变量,只有完全掌握了环境变量,才能再匹配对应的“干货”,这样才不容易做错事。
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