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消失的“三座门”牌坊 (上)
一、精美无比的“三座门”牌坊
在北京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以西,北海以东,有一组俗称“三座门”的宏伟建筑。它就是全国仅存的明清两朝御用道观大高玄殿,迄今已有460年的历史。内存大高玄殿、钟鼓楼、东西配殿等,其中象征天圆地方的乾元阁,造型与天坛祈年殿相似,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内部彩画及藻井精美,堪称京城一绝。
大高玄殿位于景山西侧,北海的东侧,原来属于皇城,1913年民国政府打通沙滩至府右街路段的皇城墙,修建景山东街,在京城修建中心区的东西向交通大道,方便了北京人东西城之间穿行,自此北京城市道路格局才发生了变化。
上图拍摄于1931年,为大高玄殿牌坊修缮竣工后的留影。这是从东向西拍照。前面牌坊为东牌坊,上有“孔绥皇祚”题词。后面牌坊为西牌坊,上有“太极仙林”题词。左侧为两座木阁,右侧为大高玄殿的三座琉璃随墙门。
下图是从西向东拍摄的,道路还是土路和方石。另一张图片明显是解放后拍摄的,还有人民警察,在图中还能清晰看到左侧两座并排的木阁,其构造与故宫角楼一样,这就是1956年没有扩宽时的景山前街。
大高玄殿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骢的斋醮(道教法事)之所。
历史上,嘉靖皇帝被称为“道士皇帝”。嘉靖皇帝酷好道教,醉心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数十年不上朝。他15岁登基为帝,17岁起即在皇宫广建道场。18岁时拜江西龙虎山道士邵元节为师,封他为真人,在京城为他营建真人府,后又提拔他做了礼部尚书。
为推崇道教,1542年的农历四月,嘉靖景山西侧建造了大高玄殿,正门叫“始青道境”,二门叫“大高玄门”,正殿称“大高玄殿”,后殿称“九天万法雷坛”,最后面还有一座上圆下方的乾元阁。乾元阁供奉着玉皇大帝,外形酷似天坛祈年殿,人称其为“小天坛”。大高玄殿院中还曾有一座“象一宫”,里面供奉着一尺多高用黄金铸造的“象一帝君”,那就是嘉靖皇帝道教装束的金像。殿前立下马石。神殿建成后,百官斋戒、行香、禁刑屠10日。
就在这一年的10月,皇宫大内发生了“壬寅宫变”。正是这场宫变,让嘉靖彻底沉溺于求仙的幻梦中。嘉靖相信用早晨的露水炼丹能长生,命宫女每天早上采集露水。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十几个不堪忍受的宫女密谋用黄绫布勒死嘉靖,却因太过紧张,绫布打成了死结,嘉靖大难不死。事后,宫女们被凌迟处死,嘉靖也对冷森的宫城心怀怯意,从此住进了西苑的万寿宫,再不敢回到大内中。
“炉香缥缈高玄殿,宫烛荧煌太乙坛。”嘉靖的宠臣夏言的诗句,描绘了嘉靖与宠臣们在大高玄殿日夜斋醮的情景。在西苑的众多道宫中,大高玄殿地位最尊贵。惟有它供奉着玉皇大帝和三清像(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天尊),嘉靖“有祷必至”。大高玄殿东北的象一宫供奉的“象一君”,就是嘉靖身着道服的金身像,足见其对道术的痴迷。
连大高玄殿院中的松树都曾受到封赏。据《骨董琐记》记载,殿内有“桧一松四,并金时植。嘉靖中,封松指挥使”。
《日下旧闻考》还记载了一则与大高玄殿有关的故事:嘉靖宠幸的郑贵妃恃宠而争,非要将自己所生的皇三子立为太子,叫嘉靖专门到大高玄殿“行香设密誓,御书誓词,缄玉盒中,存贵妃所”。后来,嘉靖还是听了皇后的话,立皇长子为太子,避免了一场争储内乱。但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进入过大高玄殿。
嘉靖去世后不到一月,他修建的多数道宫均被毁弃,只有大高玄殿和光明二殿保留下来。
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3座琉璃的随墙门,护以石栏,所以叫“三座门”。
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5间,两旁配殿各9间。门外原有东西习礼亭及牌楼三座。
入琉璃随墙门,为过厅单檐歇山顶式的大高玄门,三间顶,左右各有偏门一座。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基座。大高玄门后两旁有钟鼓楼,各高两层,单檐歇山顶。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最后一进建筑为乾元阁,上层为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
正门基座为青白石须弥座,题额上写着“始清道境”几个大字,左右的汉白玉石护栏现已无存。二门叫大高玄门,门前原来有旗杆已经不见了,现仅存基座。
中轴正北方,便是面阔七间的正殿大高玄殿,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殿内彩绘全为金龙和玺。殿前有月台和御路,丹西石上刻有道家惯用的云鹤图案。
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乾元阁,是大高玄殿的精华所在。上面的圆形屋顶和蓝琉璃瓦象征蓝天,下面的黄琉璃瓦代表大地。早春的清晨,徐徐的北风能将这里的钟磬之声传到乾清宫。因外形酷似天坛祈年殿,乾元阁又称“小天坛”,阁中原供奉着玉皇大帝,清代皇帝曾在此祈雨。
大门外原来有三座牌楼。东西各有一座四柱三间九楼(九个屋檐)的大牌坊,上嵌汉白玉石匾,双面都有题词。东牌坊正面题“孔绥皇祚”,背面题“先天明境”。西牌坊正面题“弘佑天民”,背面题“太极仙林”,相传是严嵩的书法。在东西牌坊之间,还有两座形似紫禁城角楼、被称为“九梁十八柱”的木阁,东阁称“阳真阁”,西阁称“阴灵轩”。清代同样迷信道教的雍正皇帝,于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了大高玄殿,并在东、西二阁之间偏南处增建了一座南牌坊,在石匾正面题词为“乾元资始”,背面题词为“大德曰生”,用典出自《易经》的乾、坤二卦。通常牌坊两面均撑有“八”字形的斜向戗柱,但大高玄殿的牌坊采用粗大的楠木立柱建成,柱脚埋地很深,因此未用戗柱。所以老北京曾有一句歇后语叫“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这也成为此牌楼最大的特色。
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大高玄殿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清代雍正皇帝同样信仰道教,于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了大高玄殿,并在东、西二亭之间增建了一座南牌坊。牌坊用粗大的楠木建成,坊柱入地极深,因此未用戗柱。当时在北京众多的牌楼中独此一座。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这也成为牌楼最大的特色。民国时期,牌楼因严重倾斜被拆除,后原貌复建。1952年景山东街拓宽马路,习礼亭和牌楼被拆除。
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再次重修大高玄殿。以后的皇帝不大信奉道教,大殿的香火也日渐衰落了。
二、消失的习礼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很重要,无论什么朝代,礼仪就是一把尺度,它衡量着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大高玄殿的“习礼亭”是为那些从各地进京觐见皇上的官员们准备的亭子。
他们来到京城,首先是要学会觐见皇上的礼仪,也就是三跪九叩的次序和步骤。并且要做到动作规范,举止得体。屁股尽量高,脑袋尽量低,竭尽谦卑和奴相。学习礼仪就是确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位置。君臣长幼,父子弟兄,不能乱了朝纲,乱了辈分。这就是规矩,就是分寸。
大高玄殿的“习礼亭”构造独特,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但更为精美。1952年为拓宽马路需要,习礼亭被拆除。现存一座习礼亭,原来设在鸿胪寺内,后来移到礼部。1914年年移到中山公园。
下图大高玄殿牌楼、习礼亭的照片是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于1860年摄制的。
以上图文来源: 互联网络,节能君想说:一滴水可以荡漾整个湖面,一篇文章分享可以触动整个心灵,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将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