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上)

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这时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德国科隆大教堂

天主教会

“教会”在希腊文化里是召告公民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表决的公民集会。天主教会是指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天主拣选了以色列民族做他的子民,并且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盟约;“教会”这个名词就被以色列民族引用为“上主的集会”。集会时,以色列人敬拜上主,聆听上主的诫命。到了新约初期教会时,基督徒沿用“教会”一词。天主教会认为以色列民族完成了天主救恩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天主订立盟约。而真正新而永久的盟约,是到了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教会不是平常的团体,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中世纪(约476~1453)

西欧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欧洲在政治上战争频繁,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停滞,文化上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圣职买卖现象严重,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称做“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A.奥古斯丁(354~430)

中世纪哲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早年曾信仰摩尼教。他先后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罗马、米兰等地教授语法和修辞。他在青年时代生活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33岁时皈依了基督教。396年被提升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奥古斯丁第一次在哲学上系统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完善了基督教的教义系统。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对整个中世纪哲学、宗教改革时期,甚至近代宗教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而在各个发展阶段中,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奥古斯丁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世纪哲学、中期中世纪哲学、晚期中世纪哲学。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为基督宗教对耶稣的专称,在《新约圣经》中,常同耶稣连用或换用。《马可福音》说耶稣在约旦河里受洗时,圣灵降在他身上,当时有声音透过云层传来,宣布他是上帝之子。这里有一个耶稣受难的故事:门徒犹大出卖耶稣,致使“最后的晚餐”的当天晚上,耶稣在橄榄山被祭司长和长老带来的一伙人捉住,第二天早晨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在被埋葬三天后复活。耶稣复活升天的这一天便是复活节,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之死。基督徒认为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是代赎,是对我们的爱,复活是生命,是我们的盼望。基督教的教义有原罪说、救赎说、惩罚说等。基督教的道德义务就是上帝至上,对上帝绝对服从。

早期中世纪哲学

5~11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时,人们对于古代哲学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片断和新柏拉图主义外,所知不多。这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优势。主要代表人物是A.M.T.S.波爱修和爱留根纳。波爱修是连接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他对古代的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的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视多样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见唯名论与实在论)。爱留根纳是一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主张“否定的神学”,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相左。爱留根纳认为统一的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反之,愈是多样性的东西则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实。不过他认为多样性和最高统一体“上帝”之间有桥梁可通,这就是“理念”。爱留根纳的这种思想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

◇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内景

A.M.T.S.波爱修(约480~524)

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接受教育。他学识广博,有大量的著作和翻译,曾经把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传播到西欧。约在510年任东哥特王国执政官,并逐渐成为国王宠臣。约于520年当上首席执政官,掌管元老院的部分事务。后因被怀疑与东罗马勾结被判处通敌叛国罪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在狱中,波爱修曾写有《哲学的慰藉》一书,以自己与哲学女神进行对话的形式,用散文及诗体写成。书中抒发了他受陷入狱的委屈心情,并对知识、道德、痛苦、幸福、名利权势、灵魂、赏善罚恶、天意与自由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充分反映他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观点。他的有关著作也曾被用作哲学教材,影响深远。

爱留根纳(约810~880)

中世纪哲学家,经院哲学的先驱者。出生于爱尔兰。曾在爱尔兰某修道院学习希腊文和古典文化。还曾在法兰西的宫廷学校讲学,但是由于反对基督教会极端的预定说以及关于圣餐的正统说法,罗马教皇下令谴责和禁止他的哲学。在查理王的庇护下免遭迫害,但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被烧毁了。爱留根纳的主要著作有《论自然的区分》、《论预定说》。恩格斯曾经称他为“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的许多爱尔兰学者中间“最卓越”的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