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种心态,太极拳就白练了

中华文化,绝非一朝一夕

练好太极,则要申申世世

申申世世,为太极注入活力!

太极拳流传到今天,衍生出了众多流派体系,又经历了时代变迁和名家好手的改进,可以说今天的太极拳和当初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现象无所谓好或者不好,因为这是顺势而行、必然会发生的。太极之道本身就是动态的阴阳平衡、是变化,没有绝对的对错,唯一永远不改变是不停在改变

但就像任我行对令狐冲说的那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在日常练拳、教拳或者与人探讨交流的时候,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练拳练了一段时间,可能还比较有悟性,对太极拳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很好的。但他很有胜心,喜欢评论,不管他人是谁、练的怎么样,他都能找出问题、说个一二三出来。

胜心是练太极拳、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师兄弟讨论,要压倒师兄弟;跟老师学拳,想挑战老师;学前人的知识,还想胜过前人。一有胜心,练拳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太极”,而是“纠错型太极”。

不同流派的太极拳,核心思想一样,但是拳法动作的评判标准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是“道同术不同”。就拿“云手”来说,有并步的,也有插步的,哪个对?哪个错?手在里合外开的时候,有整个手臂画圆外开的,也有以肘领手的,哪个对?哪个错?要求不同,判断标准就不同,不能拿着圆规画方形。

写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唐代诗人杜牧,在给《孙子兵法》做注解的时候,就很喜欢作评价。历史上一共有11位名家写过《孙子兵法》的注解,是后人学习《孙子兵法》的重要参考,其中曹操是第一位做注解的。

曹操一生征战,文治武功的成就都是很高的,所以他的注解是最受重视、最有价值的。可惜曹操的注解很简略,经常几个字就完事了。到了唐代,杜牧的注解就非常丰富,旁征博引,加入了很多历史战例,影响很大。

但是杜牧出身名门世家,自己又才华横溢,难免恃才傲物。他的注解开头经常是“曹说非也”,曹操说的不对。然后他再施展文采注解一遍,他自己写的也不能说错,只是他跟曹操说的不是一回事。毕竟曹操带兵作战的经验在那摆着,杜牧没带过兵,才情有余,却没有实战经验,所以理解不了曹操的话

杜牧总是评价曹操说的不对,后面就专门有人找他的茬,这个人就是晚唐的陈皞。陈皞觉得杜牧的注解是曲解、流毒甚广,他有必要为曹操“拨乱反正”,所以他的注解中就经常出现“杜说非也,曹说是”,杜牧说的不对,曹操对。

我遇到、听说过很多太极拳老师,他们喜欢评价他人、评价其他老师的教学水平以彰显自己。他们在教学时总是要把原本简单的动作、道理,整得云山雾绕,玄奥至极,好像这样才能显示他们多厉害。这就是典型的“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以求名”,有简单的方法不用,非得研究一些玄奥高深的,就是为了求名。这也是有胜心,徒事讲说,求些虚名

《大学》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总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自己也会被他人评判。今天我们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修心养性,让自己在拳法招式中,变得柔韧、中和、君子谦谦,把胜心给磨平了。总是评价他人,自己最后收获的就是一堆无用的评价。

所以,下功夫练拳的同时也要多悟太极智慧,才能让心灵升华、提升到新的层次。不能只练“拳”,要练“太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太极拳才算没白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