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5)

太阴病篇缘何不载手太阴肺病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症候,临床表现以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臑或臂内前臁痛,掌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为主。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灌注于肺。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经脉篇》载:“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臑或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仅有8条原文,是《伤寒论》六经病中条文最少的一篇。原文内容涉及太阴病的提纲证,经证、腑证的证治、禁忌以及转归等内容。与其他经同时记载手、足经病内容不同,该篇只有足太阴脾经病证,而无手太阴肺经的病证。

为什么太阴病篇除了太阴经表的桂枝汤证以外,只能看到足太阴脾病的内容,且只是十分简略地论述了足太阴脾不常见的太阴实证呢?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之所以没有关于手太阴肺病的记载,并非像后世所说的六经病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而是由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手太阴肺经主皮毛,司呼吸,主卫气的宣发敷布,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是卫气通行敷布的通道。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经互相配合,完成太阳经气的宣发敷布。手太阴肺犹如中央空调的主机,而足太阳经络则如中央空调的管道,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太阳经气的敷布离不开肺气的宣发,肺气的宣发也离不开太阳经络管道的输送。太阳主一身之表,表是笼统的位置概念;肺主皮毛,皮毛是具体的组织概念,所表述的是同一事物。两者生理功能的连属,必然也反映在病理表现上的不可分割,故手太阴肺经的病变多在太阳病中出现,详于彼而略于此,故在太阴病篇就略而不述了。

在太阳病篇中,有很多肺经的症状是和太阳病同时出现的,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太阳伤寒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等,都是手太阴肺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经的外感病证既然和太阳病连属在一起,而其脏腑病变如肺痿肺胀、咳嗽上气等病又在《金匮要略》中分别有专篇论述,故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就不重复列置,这就是《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不列手太阴肺经病的缘由。

至于足太阴脾经病也很简略的原因,是因为一部分出现在太阳病篇变证中,而大部分属于杂病范畴的太阴脾病则大多出现在《金匮要略》中,故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只举例列述了足太阴脾病的提纲证、经表证、主脉、主证、变证及转归等。

除洒淅恶寒与肺主皮毛有关,小便失常与肺主治节有关,大便失常与肺主肃降有关外,手太阴肺病的主要表现则与肺主气、司呼吸关系密切,正如“呕吐哕,皆属胃”一样,“咳喘哮,皆属肺”。

《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涉及到“喘”的有23处,其中太阳病篇14处,涉及到了麻黄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小青龙汤证等;而阳明病篇的8处,则都是因为腑实证的腑气不降而导致的肺气上逆而喘。涉及到“咳”的有16处,其中太阳病篇6处,另外还有“鼻息必鼾”“鼻鸣”等与肺主要功能有关的病理改变。

太阳病篇这些关于肺病症状的记载,一则说明了手太阴肺经病与太阳经病的密切关系,二则提示手太阴肺病与足太阴脾病的不同体系,同时也暗示了太阴病篇不包含手太阴肺病的意图。

《伤寒论》398条原文博大精深,不仅有系统的病证辨证体系和完善的方药防治体系,还涉及到理、法、方、药、煎、服、护各个方面,其在内容的取舍上有详有略,故不能将六经病划块割裂地去认识和学习,而应当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才能够完整地理解其内涵。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犹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这也是约略之词了.有的样 ...

  • 从《内经》、《伤寒》浅解秦汉时期的“消渴”

    甲骨文记载,殷商时代有一种"尿病",尿同"溺",这可能是"消渴"的最早记载.马王堆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描述了消渴症 ...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5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8)

    论<伤寒论>词汇的语言环境     关于<伤寒论>作者张仲景的籍贯乡里,大抵上对其为东汉末南阳郡人的说法都比较认同,虽然存在有多种不同说法,但基本不出南阳郡范围.因此<伤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7)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6)

    阴阳易是病证性质的变化 <伤寒论>第392条说"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本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5)

    "厥阴"由来探秘 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4)

    三阳病盗汗释义 <内经>中无"盗汗"一词,其表述卧寐时汗出的情况称之为"寝汗",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肾病者,腹大胫肿,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3)

    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自古以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便存在诸多争议,其争议点包括厥阴病的内容.提纲.成因.本质.定位.主证主方及证候分类等.兹不揣谫陋,一一予以厘定.     争议原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2)

     三承气汤再认识 ·所谓"承气",指帮助大肠承接胃的下降之气,使六腑以降为顺的功能得以延续,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 ·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大承气汤攻下大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1)

    阳明病亦有蓄水证 ·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阳明胃不能正常游溢精气而寒水互结,从而形成阳明蓄水证. ·小便的利与数即明确揭示了水蓄部位的不同:太阳蓄水证小便不利;阳明蓄水证小便数而大便鞕 ...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0)

    重新认识少阴三急下 大承气汤既非专为阳明而设,也非专为泻下燥屎而设--但凡病急热甚.气机闭塞.实邪阻滞,均可用大承气汤泻热开闭去实邪. <伤寒论>第321条的总病机是"热邪亢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