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品读述杂【15】
01
—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勉强)为之容(形容):豫(小心)兮若冬涉川(涉水过河),犹(慎重)兮若畏四邻(四邻的攻击),俨(拘谨严肃)兮其若客(做客)。
涣(自在)兮若冰之将释(消融),敦(敦厚)兮其若朴(未雕之木),旷(开阔)兮其若谷,浑(混同一切)兮其若浊(浑浊的河水)。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动之徐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历久弥新)。
02
—
诗解
善为道者妙玄通,
谨兮慎兮不轻动。
海纳百川成其大,
夫唯不盈高古风。
03
—
悟读
泽以长流而称远,
山因直上而成高。
古来善为道者,微妙幽深,通达权变,深邃难识。是故善为道者,往往特立独行,不入俗流。
有人说修道极难,关健是修道之路经不对及决心不够。真正的修道,就是循道而往,恪守道规,严己宽人,从不妄为。
自古圣贤多寂寞,
从来得道砺与磨。
但有雄心来修真,
岁月从来不蹉跎。
谨慎,是真正得道高人的第一特征。本章从三个方面予以了阐述。
其一,谨慎小心。战战如履薄冰;
其二,敦厚诚实。仿如未雕之木;
其三,开阔豁达。如同山谷深幽;
包容是得道高人的第二特征。恕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语出李斯《谏逐客书》。秦国的强大,正是包容了诸多外来谋臣。胡适胸襟广大,具有伟大的包容精神,经常给予他人无私帮助。“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当时一句极为有名的流行语。正是这种伟大胸博,使他得以从容周旋于当时严酷的社会。
守静是得道高人的第三特征,静是智慧之源。
如何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菜根谭》中云“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做人要保持纯真,弃“小聪明”,浩然正气;摒弃繁华,甘守淡泊,乾坤清白。无论遇到怎样的诱惑,淡泊宁静,不为所惑。守静方能渐趋本心的澄明。
老君乘范,义在于清虚;释迦贻则,理存于因果。这是出自唐太宗的《老子赞》,赞美了老子的清虚低调和包容。
《道德经》不是用嘴读的,而是用心悟的。生活中,永远不要低估老子的人生智慧。
闲遐之余,读悟《道德经》,人生的格调会大大提高,思想的维度也会渐渐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