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虎将一一邵阳县黄亭市籍杨英烈士

忠诚垂青史,热血洒赤土

——记邵阳县黄亭市籍红七军虎将杨英烈士

●罗森

“假如明天我牺牲了,等将来革命胜利后,你到我的家里去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革命牺牲的。“那当然。”莫文骅也向杨英提出了一个同样的请求。

这是1932年在战火硝烟中一对生死战友的血泪嘱托。从对话中可看出革命年代他们之间,肝胆相照、唇齿相依的深情厚谊。对话中的莫文骅是广西人,解放后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而另一位则是他的上级——湖南省邵阳县黄亭市镇永塘村的杨英,其时杨英是红七军58团团政委,而莫文骅是他的下属先锋连连长。

这一段对话便拉开了杨英烈士波澜壮阔且短暂的一生。

杨英,原名杨英国,1911年出生于湖南宝庆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无奈家境贫寒。在村小学毕业后因没有学费无力升学,只得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但他从小有远大的理想,一心想走出蔽塞的小山村,去继续完成学业。

永塘村旧称永塘杨家,杨姓是大姓。赧水自东向西从村东擦境而过。村东有一处悬崖,怪石嶙峋,突出于赧水之南岸。在绝壁之上,相传建有明代宝庆卫水陆指挥营寨,唤鸡公寨。

杨英辍学在家时,常常登上此崖,临风远眺望赧水远去。这段江水便打开了他小小心灵的窗口。

1924年3月,村里来了两位打棉被的江西老表。他们院子里打了将近半年的棉被。小杨英有事没事总喜欢去看他们打棉被,看着他们手背弹弓,弹出如音乐一般悦耳的曲子。曲子弹完,他们满头大汗的脸上也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花。小杨英不由自主的走上去帮他们去擦拭。

两个江西老表看着杨英从小便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于是也时不时给他讲外面的世界及一些简单革命的道理。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阵阵由远而近的犬吠声撕破了黑夜的宁静。不一会儿便人声鼎沸、火把通亮。

小杨英正在睡觉,突然被叫醒。他一睁开眼,这两个打棉被的江西人便捂住了他的嘴。然后在他耳边轻轻问他愿不愿意去参加闹革命,杨英点了点头。然后杨英被背在身上,一路翻墙串门,留下一路叫喊声及光亮的火把。

三人连夜穿过村后面肖家院子茶山,由金坛村的圳上罗家渡过八仙潭一路逃去。于是三人仍以打棉被为掩护,寻找革命的队伍。

1926年夏天,三人来到浏阳附近。此时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长沙、平江。于是,杨英加入了第七军第二师,该师师长师李明瑞。李明瑞了解到杨英出身贫苦、为人憨厚机灵、忠诚可靠,遂调他到师部当勤务兵,当时他只有15岁。这正是:

年纪轻轻出乡关,红色理想心中藏。

愿提三尺青锋剑,扫尽世间豺和狼。

              初 露 锋 芒

1929年3月,蒋介石集团与桂系集团为了争夺两湖而爆发了战争,结果桂系失败。李明瑞被任命为广西省绥靖司令。  5月,杨英随李明瑞来到广西南宁,在部队里当会计。随后,在这支革命的队伍里结识了一些邵阳老乡,接受了红色思想的传播。同年杨英经邵阳老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年仅18岁的杨英,在中共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广西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1929年12月11日,杨英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同时被任命为红七军特务连司务长。

百色起义后不久,中共红七军前委决定主力部队分兵游击右江各县,帮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此时百色城防空虚。此想法落入一些潜伏下来的反动武装土匪的眼中。

一日拂晓,浓雾重重。隐蔽在百色西部山区的土匪武装1000多人偷袭百色城。当时百色城内只有500来人枪,大都是一些战斗力低下的后勤人员。土匪摸清情况后迅速占领了全城主要街道,杀气腾腾的向红七军军部扑来。此时的百色城,杨英是最高领导人。在紧急关头,杨英沉着冷静,先把五六十余有战斗力的人员

集中起来,一鼓作气先将窜到军部附近的一股匪徒击溃,然后把主要街道的土匪也打垮。土匪见先锋部队击败,群匪无首全线逃窜。

在这次战斗中,杨英表现英勇顽强,沉稳不乱,体现了一个优秀指挥员的潜质。由于他年轻、勇敢,又是党员,所以得到了军部领导的重用,很快被提拔为特务营的副官。

1930年2月,红七军在隆安等地重创国民党反动军队后,即转向桂黔边开展游击战。5月1日,红七军攻占了贵州军事重镇——榕江镇,随即回师右江,于6月初消灭桂-卫第四团,先后恢复百色、恩隆、奉议、恩阳、思林等县城。在这一段时间的战斗中,杨英表现很勇敢、很顽强、很坚定,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他又被提升为红七军五十五团营教导员。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在艰苦转战湘桂、湘粤边境的日子里,杨英表现得非常勇敢,工作积极肯干,进步很快。1931年初,他被提升为红七军五十八团政治委员。当时他才20岁。年轻、活跃,整天和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帮助体弱的战士背枪、背背包。他有一匹黑马,自己很少骑,经常让给伤病员骑。战斗时,他冲锋在最前头,率战士们迎击敌人;行军时,他走在战士们的后头,收容掉队的战士,照顾伤病员。

 生 死 嘱 托

1931年1月30日,红七军到达乳源县梅花地区。2月3日,红七军在梅花圩附近与粤敌邓辉等三个团展开激战,毙敌千余人,但二十师师长李谦和团长章健等百余人壮烈牺牲。杨英在攻城时也身负重伤,这时军部决定将200余位伤员送到铁头村安置。杨英也只能留在当地老百姓家里养伤。军政委邓小平、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都去看望杨英。军部经理处处长叶秀壮对杨英说︰“是邓政委、李总指挥、张军长考虑到你受重伤,才决定把你留下来的,希望你放心养伤。”叶秀壮并拿出两筒大洋,大约有一百元交给他,还给了他几十元香港币和法国币,以及一些药品;另外又给了当地老百姓家一些钱。此时此刻,杨英虽然舍不得离开部队,但他知道部队的处境和困难,理解军部的意图,服从了组织安排,留在当地老百姓家里养伤。  红七军撤走后,敌人就来了。这家老百姓把杨英抬到山沟里的一个山洞里,躲藏起来。大约住了近一个月,杨英的伤基本上好了。他决心到上海找党组织。于是他谢别这家老百姓后,即从乐昌到广州,经香港,然后乘船到上海。上海党组织给他写了介绍信,并派秘密交通员把他带到了福建龙岩,介绍给中共龙岩苏区特委。中共龙岩苏区特委又派秘密交通员送他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路上冒着种种危险,忍饥挨饿,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在瑞金的中革军委又把杨英派回红七军任五十八团政委。

莫文骅是广西人,1929年12月参加了百色起义,认识了来自湖南宝庆的战友杨英,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亲密的战友。1930年夏,他们在平马镇参加整训期间,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杨英把自己家传的金戒指分成两半,打了两枚更小的金戒指,每枚重五分,一枚留给自己,一枚送给战友莫文骅。此后,莫文骅与杨英随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小小的金戒指伴随着他们一起转战南北。

1932年1月1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中央红军攻占赣州城。赣州位于赣江上游的章水、贡水的交汇处,三面环水,城墙又高又坚固。莫文骅和杨英所在的红七军也参与了赣州战役。

  当时红七军下辖55、58两个团,杨英担任58团政委,莫文骅任58团六连连长。六连因为战斗力较强,被确定为攻城先锋连。攻城前的晚上,杨英政委检查完工作之后,到六连和老战友莫文骅睡在一起。他们畅谈革命形势,也估计到这次攻坚战的艰巨性。这一晚杨英与莫文骅谈起他的家人,“文骅,我家在湖南宝庆,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瞎了一只眼的未婚妻,如果我明天牺牲了,你在革命胜利后到我家里去一下,告诉我的家人,我是为革命牺牲的。”

  莫文骅也向杨英讲了他的家庭情况,也说如果他牺牲了,请杨英找机会去看看他的家人。

  第二天早晨,攻城开始了。莫文骅率领六连战士向城墙冲去,一口气冲到斜坡顶上。顶上的城墙还没有彻底摧毁,形成一堵高墙,莫文骅命令战士们两人一组搭人梯,奋力爬上墙去。敌人拼命朝炸塌的城墙缺口开枪,战士们接连牺牲了几个战士,莫文骅正准备爬上高墙,只觉得周身一麻,身子一晃摔下来。这时,杨英带着部队上来了,他跑过来扶起莫文骅问:“莫连长,你怎么了?”

  莫文骅当时不觉得痛,但说不出话来,突然腿一软,倒在地上,血流满地。杨英立即吩咐战士把莫文骅抬下去。

  一个大个子的红军战士把莫文骅背到卫生员那里。上药时,莫文骅才知道是左腿受了重伤。上药后,担架队抬着莫文骅向后方走。因为莫文骅的伤势较重,出血较多,又是山路,担架走得较慢。后面有个担架跟了上来,催促说:“前面走快一点!”

  抬着莫文骅的战士回答说:“六连长伤势较重,快不了!”

  恰巧躺在后面担架上的是杨英同志,他听后马上说:“噢,是莫连长!”

  莫回答说:“昨晚同你躺在一起的,想不到今天都躺在担架上了!”

  到了卫生所后,莫文骅和杨英住在一起。没有床,他们就睡在稻草地铺上。莫文骅问杨英是怎么负伤的,杨英说:“你负伤后,你们连冲上去的人几乎全部伤亡。我把剩下来的一些人编到4连去,继续冲锋。我们虽然冲到顶上,但敌人火力太猛,反复冲杀几次,还是站不住脚,我也负了伤,被抬了下来。”

  后来才知道,那天的攻城战斗打得非常激烈、艰苦。敌人凭险顽抗,58团攻不下,55团也拉上去,结果还是攻不进去,双方伤亡都很重。

莫文骅和杨英在卫生所一起住了一段时间,莫文骅因为伤势较重,被转到军团卫生部野战医院。杨英伤势较轻,在莫文骅转院之前,就伤愈出院了。从此,他们俩就失去了联系。

英雄的24师

赣州战斗中,杨英不幸负伤在部队的卫生队治疗了21天。伤愈出院后,他被中革军委调到江西二十四师当师政委。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中央红军决定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希望逃脱国军封锁,同陕北红军会合。这就是后来震惊中外的中国红军长征,也是红军历史上最为壮烈的一幕。

参加长征的是红军的主力,但必须还得留下来一部分红军,展开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的撤退。为了迷惑敌人,为主力部队的撤离争取时间,游击部队还同时要做出主力仍然在的假象,包括继续维护原有的办事机构、机关设施,并进行宣传战,让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正在组织力量与他们决一死战,而让敌人花费更多时间组织进攻。

留下的这支队伍就是著名的红24师。一个自愿留下,不惜自我牺牲,也要掩护红色中央的英勇部队。

杨英,就是24师的政治委员。1935年初,敌情严重,红军部队活动困难,中央局决定部队分散活动。杨英和该师师长周建屏率领该师七十团到福建闽西活动,后在一次与敌遭遇战中,被强大的敌军包围。杨英和师长亲自率领部队突围,并与敌人进行殊死拼搏,大量杀伤敌人。在白刃相交的肉搏中,杨英不幸壮烈牺牲了,年仅24岁。

 后    记

长征时,莫文骅才打听到,杨英出院后被调到江西红24师当政委。1935年初,杨英与红24师师长周建屏率部到闽西开展革命活动,在一次遭遇战中,他率部突围时英勇牺牲。莫文骅听闻这个噩耗,想起那些患难与共、出生入死的经历,禁不住泪流满面。

  1949年,莫文骅率部南下时,经过湖南宝庆,想方设法打听杨英同志家人的情况,可是没有打听到。

解放后,莫文骅又托人多方打听,都没有消息。战友虽然走了,但是对战友许下的承诺还清晰地刻在莫文骅的脑海里。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从未停止过打听杨英家人的情况,却一直没有消息。遗憾的是,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了,已经无法查找,直到莫文骅将军辞世,杨英的家人依然没有联系上。没能帮战友达成寻找家人的心愿,成了莫文骅将军心中永远的憾事。

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下了一支主力红军——红军独立第二十四师。这支主力红军的领导者就是周建屏与杨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们率领这支队伍转战赣粤边,开展游击战,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有力的牵制了敌军,支持和策应了红军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艰苦卓绝的程度不亚于长征。

赧水滔滔向东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有多少个如杨英一样的烈士,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甘洒青春。我们的前辈有这等的气魄与胸怀,怎么不令我们敬仰与怀念?

为了缅怀英雄,纪念先烈。值此之际,记下这段即将被历史尘埃淹没的红色题材。但愿这段党史能激励我们这一代不忘先烈遗志、努力进取、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简介:罗 森(1974.-- )男,汉族,大专文化,湖南邵阳县黄亭市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北京晨报》、《草原》杂志、《西安晚报》、《九江日报》、《中国建材报》、《邵阳日报》等。多次获诗歌散文大奖,其中诗歌《留守女人的冬天》在《北京晨报》获读者评的最佳文学作品奖。同时也有多件作品入选《夫夷文学》、《中国乡土诗100家》等文集。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云湘   刘青龙   刘肆梁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粟   蒋

刘长军   周前锋

(0)

相关推荐

  • (张丽)1935年,他吼出“我要苏维埃”而慷慨就义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我要苏维埃 文/张丽 叙永是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入川到达的重要地区.你对叙永的印象是什么?对你来说,可能是和平安定,是美丽繁荣的边城,是疲累时永远的避风 ...

  • 他是许世友的一位部下,开国少将,授衔第二年就去世了

    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鞠躬尽瘁,舍生忘死.今天介绍一位我们河南信阳走出来的开国将军,他一生身经百战,遍体鳞伤,好不容易革命胜利了,他却倒下了. 他叫陈奇,河南罗山人,和许世友一样 ...

  • 《红色印记》第25集:半面红旗映初心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播者李野墨. 我讲述的文物,是江西省吉安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里收藏的半面红旗. 半面红旗 历经战火和岁月的洗礼后,旗上的红色已经完全褪尽,只剩下织布原本的灰白,旗 ...

  • [今日头条]​南佳的随笔《拜谒南山头》

    拜谒南山头 对于大冶南山头,我早有耳闻,但一直不甚了解,只知道是大冶境内一处红色旅游景点,与黄石市区相距40公里左右.说起来很惭愧,在黄石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去过.近年来,特别是今年适 ...

  • 红军西征,高台保卫战牺牲3000烈士,一半是四川儿郎

    75个红军师114 作者:卡迪罗 在工农红军历史上,红军主力部队只存在过一个红99师,即川陕苏区红33军99师,这支部队最后随红5军一起在河西走廊损失. 1933年10月宣达战役胜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 ...

  • 1952年,志愿军67军军长突然病逝,死讯死因为何对外保密?

    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打出了新中国的安全,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名,也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与此同时,我们也遭受了巨大牺牲,志愿军伤亡总兵力近40万人,至少有13万人 ...

  • 黄亭市八仙潭的传说

    黄亭市八仙潭的传说 ●罗森 从黄亭市老街沿金坛村西行大约两公里左右,穿过一片狭长的田垄,便到了赧水河边.八仙潭,坐落赧水的南岸,怪石林立.绝壁高耸.崖下激流突转,水花拍岸.时而波光潋滟,时而水浪翻滚. ...

  • 故 乡 黄 亭 市

    故  乡  黄  亭  市    ●罗森 一 "桃花坪的斗,黄亭市的口." 这是我们家乡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不知传颂了多少代.年少不知语中情,读懂已是中年人.确实,天命之年 ...

  • 故乡黄亭市系列之—— 赧 水 情

     赧     水    情    ●罗 森 赧水,源自城步苗族自治县青界山主峰黄马界西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武冈.洞口.隆回县境,至邵阳县双江口与资江南源夫夷水汇合,全长约188公里. 翻开<辞海 ...

  • 【故乡黄亭市系列散文】故 乡 札 记

    故   乡   札   记 ●罗 森 取    名 母亲离开我们有十多年了.常常情不自禁的想起她.想起母亲,自然就想到了故乡.母亲与故乡,以一种无法割舍的血脉传承灌注我的一生. 母亲自小身体虚弱.年幼 ...

  • 「旅游全攻略」甘肃沿黄四市州特色景区推荐榜单

    甘肃沿黄四市州特色景区推荐榜单 甘南的黄河婉约如诗.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田蹊 摄 黄河源于青海,而成河于甘南.在甘南极目远眺,母亲河摇曳的身姿尽收眼底. 黄河首曲这里草原繁茂.雪峰高耸.牧场辽 ...

  • 安徽省宣城市籍三国名人:泾县一人,宣州区五人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在汉末三国时期名为丹阳郡.据不完全统计,籍贯为宣城市的三国名人共有六人.其中,泾县一人,宣州区五人. 唯一的一位泾县三国名人名叫祖郎,是汉末时期盘踞在丹阳郡一带的山越首领.献帝 ...

  • 湖北省襄阳市籍三国四大谋士:襄州区南漳县各一人,宜城市二人

    前文提到了籍贯为如今湖北省襄阳市籍的三国名将,本文要介绍的则是襄阳市籍的三国著名谋士,一共有四位.其中,襄阳市襄州区一人,襄阳市南漳县一人,襄阳市代管的宜城市两人. 襄州区籍三国谋士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

  • 山西省晋中市籍三国名人:祁县四人,平遥县三人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在汉末三国时期隶属于并州刺史部.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籍贯为如今晋中市的三国名人一共有七位,其中,祁县四人,平遥县三人. 第一位要介绍的祁县籍名士是汉末名臣.诛杀董卓的功臣王允. ...

  • 湖北省襄阳市籍三国名将:南漳县襄城区各一人,枣阳市二人

    汉末三国时期的襄阳可谓人才济济,武将.文臣.隐士应有尽有,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属于如今襄阳市籍的三国名人近八十人.不过,通过对人物生平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武将的数量要明显少于文臣,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