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因吃“蚕豆”,被送进ICU,检查后确诊为“蚕豆病”

时令进入春季以后,随着大量的新鲜蔬菜上市,蚕豆也很快被人们端上餐桌,成为美味可口的佳肴,从而深受大家的欢迎。

然而,这样的美食不是人人都能够享受,特别是身体有病的人需要忌口,因为有的孩子在吃了蚕豆以后,很快出现不正常的反应,一旦抢救不及时,严重的还会发生生命危险,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前些天,朋友家就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原来在晚餐上,宝妈小群做了一盘清炒蚕豆,由于颜色嫩绿清新,再加之小群的厨艺比较好,儿子特别喜欢就多吃了一些。

过了不久,儿子的脸色变得惨白,眼睛的巩膜也开始变黄,就连尿液的颜色也变黑变深,情况变得十分严重,小群连忙带上孩子直奔医院急诊室,医生一看就初步判断为得了“蚕豆病”。

经过一番检查,血检报告显示为G-6-PD缺乏症,也就是俗称的“蚕豆病”。

由于血红蛋白的指标偏低,一度情况非常危险,在医生的努力下,儿子的尿液逐渐变得正常,病情才转危为安,通过7天的对症治疗,儿子终于康复出院。

这事也把小群折腾得够呛,现在想起来都是步步惊心,好在最后有个圆满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蚕豆病”呢?

严格说来,这种病并不是说吃的蚕豆有问题,也不是吃了蚕豆就会得病,因而得这种病的根源不是蚕豆。

“蚕豆病”的全称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也即是G-6-PD缺乏症,是由于体内先天缺乏一种酶而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会遗传给后代。

G-6-PD是一种重要的酶,促进人体形成一种叫NADPH的物质,它可以保护人体细胞和细胞膜不被氧化,有效地抵抗氧化物的侵害。

人体内的红细胞承担着输送氧气的功能,拥有足够的G-6-PD数量,一旦没有红细胞的保护,就会因为NADPH的减少,让人体缺氧而危及生命安全。

由于蚕豆中恰好含有多巴、多巴胺和蚕豆嘧啶类等,具有氧化剂的功能。

如果一个人吃了蚕豆,上述物质就会发挥氧化作用,使红细胞在短期内被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或者溶血性黄疸症,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严重的还会危及到生命。

所以,“蚕豆病”主要是由于自己身体有病,在吃了蚕豆以后造成的。

哪些人容易患上“蚕豆病”呢?

01丨男性比较高发

这是一种遗传病,其基因主要取决于X染色体,也就是在男女性别上。

如果母亲是“蚕豆病”患者,男孩被遗传的可能性极大,父母双方都是这种病,才会遗传给女性。由此可见,在“蚕豆病”的遗传几率上,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因而“蚕豆病”重男轻女。

02丨南方高于北方

“蚕豆病”多发于我国南方,其中,东南沿海一带患病的人数较多,有的地方甚至可达20%,与北方相比,“蚕豆病”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

因此,如果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最好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这种疾病。

“蚕豆病”事发后有哪些症状呢?怎样知道孩子患有“蚕豆病”?

一般这种病的发病率成人不高,反而是年幼的孩子比较容易患上“蚕豆病”,其中,以5岁以下的孩子居多。

特别是在哺乳期的女性,在不小心吃了蚕豆以后,会通过喂奶让孩子发病,所以,哺乳期的宝妈要加以注意。

如果吃了蚕豆或者用蚕豆制作的食品以后,身体会出现恶心、呕吐和全身发热等症状,有的小便会发生变化,尿液形成“酱油色”。面对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治疗,不可拖延。

同时,由于“蚕豆病”发病快,而且不能根治,宝妈在怀孕后,要提前做好筛查和预防。

“蚕豆病”的筛查比较简单,只要在孩子出生后,通过抽血化验,做G-6-PD活性检测就可得出结果。

目前在广东省,绝大部分新生儿都进行过这项筛查,可以让有“蚕豆病”家族史的家庭,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怎样才能避免发生“蚕豆病”呢?

由于“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遗传,一旦得上这种病,没有办法可以根治。尽管这种病比较可怕,但只要远离几种物质,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要远离用蚕豆制作的食物

既然蚕豆中存在诱发“蚕豆病”的物质,在生活中就要主动地避免吃这样的食物。

在购买豆制品或者糕点时,也要看清楚其中是否使用蚕豆原料,通过母乳喂养的宝妈,也不能吃用蚕豆做成的食物。此外,在蚕豆开花和收获的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去那些地方。

要避开使用樟脑丸

为了避免家中出现病虫害,很多家庭都有在衣柜中放置樟脑丸的习惯。但由于其中含有的“萘”,会在空气中挥发而引发“蚕豆病”,使患者出现急性溶血,另外,有的杀虫剂也会造成溶血现象。

因此,在家庭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樟脑丸和杀虫剂,如果孩子的衣服有樟脑丸的味道,在穿着前可事先进行暴晒,以便于尽快消除这种气味。

不要随便乱吃药

患有“蚕豆病“的孩子,在生病后不能乱吃药,就诊时,要向医生如实告知自己的病情,并随身携带用药卡,以便于医生正确用药。

有的药物是“蚕豆病”的禁用药和慎用药,比如:磺胺类、抗疟疾类、甲苯胺蓝和樟脑丸等属于前者,奎宁、氯喹和阿司匹林等属于后者,有的药物容易发生氧化作用,也要注意尽量避开。

此外,还有各类品种繁多的新药,很多都没有进行G-6-PD缺乏症的临床观察,故而没有列入禁用名单,在使用时必须遵照医嘱。

俗话说,病从口入。

有的食物看似营养美味,却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催化剂”,甚至让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有的药物也是“蚕豆病”的诱因。

因此,宝妈在照顾孩子时必须加强注意,让有这种病史的孩子避开这些美食,管住孩子的嘴,才能避免发病的概率,让孩子健康地长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