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精讲|长宁区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讲评版(含译文)

文言文语段一:

刘仁轨传

①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武德初,补【官有缺位,选员补充】息州参军。累迁给事中。

刘仁轨正则,汴州尉氏县人。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唐高祖年号),官员有缺位被任命为息州参军。接连提升到给事中。

②初,苏定方既平百济,留郎将刘仁愿守其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纳残党。文度死,百济故将福信及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余丰立之,引统领、率领兵围仁愿。诏仁轨检校【以他官派办某事,非正式任命带方州刺史,统文度之众,并发调遣新罗兵为援。仁轨将兵严整,转斗陷阵,所向无前。信等释解除仁愿围,退保任存城。既而福信杀道琛并其众招还叛亡势张甚。

当初,苏定方平定百济国以后,留下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任熊津都督,安抚收容百济的残余兵众。王文度死了,百济国的旧将福信以及和尚道琛接回原来的王子扶余丰立为国王,带领兵众围攻刘仁愿。朝廷诏令刘仁轨任带方州检校刺史,统领王文度的兵众,并且调遣新罗国的部队作为援军。刘仁轨带兵严格整肃,轮番战斗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福信等人解去了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兵守卫任存城。后来福信杀掉了道琛,吞并了道琛的人马,招回了叛逃的百济士卒,声势嚣张得很。

③仁轨与仁愿合,则解甲休士。时定方伐高丽,围平壤不克。高宗诏仁轨拔军就前往新罗与金法敏议去留计。将士咸欲还,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者,得就得、应当专心做之。今天子欲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控制其心腹。虽孽竖跳梁,士力未完完备、充足,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全。战胜之日,开张形势,腾驱驰传递文书救援师,声援接,虏亡矣。今平壤不胜,熊津又拔被敌方攻占,则百济之烬复炎,高丽之灭无期。吾等虽入新罗,正似坐客客人一样,有不如志,悔后悔可得邪?扶余丰猜贰,表合内携,势不支久。宜坚守伺变以图之,不可轻动。”众从其议,乃请益兵。

刘仁轨和刘仁愿会合以后,这才休整部队。这时苏定方征讨高丽,围攻平壤没有攻克。高宗李治命令刘仁轨带领部队到新罗国去和金法敏商议是回国是留守的主意。将士们都想回国,刘仁轨说:“按照《春秋》的义理,大夫出征国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宁、国家有利的事,就得专心一意地去做。如今皇上准备消灭高丽,首先消灭了百济,留下部队镇守,控制了它的要害。虽然叛贼强横,但它的兵卒劳役并不充足,我们应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趁它没有准备,打它个措手不及,百战百胜万无一失。到了胜利无疑的时候,摆开决战阵势,驱马传递文书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声援接应,敌人就可消灭了。眼下平壤没有攻克,熊津又放弃了,那么百济死灰复燃,消灭高丽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我们虽然驻进了新罗国,但这正像客人一样,发生了不称心的事,后悔还来得及吗?百济的扶余丰对福信心怀猜忌,貌合神离,势必不会支撑多长时间。我们应当坚持守卫等它发生变故再去消灭他们,目前不能轻率行动。”大家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请求朝廷派遣增援部队。

④时贼守真岘城,仁轨夜名作状,趁夜色督新罗兵薄城扳堞,比等到明,入之,遂通新罗饟道。而丰果袭杀福信。会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浮海而至,士气振。

百济的兵众守着真岘城,刘仁轨乘着夜晚催促新罗的兵卒悄悄来到真岘城下攀援城墙,黎明时分,攻进了真岘城,于是打通了新罗的运粮道路。扶余丰果然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掉了福信。朝廷正好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军队渡过渤海到来了,士气振奋。

⑤百济余党悉平。仁师等振整顿军队班师回朝,诏留仁轨统兵镇守。仁轨署官吏、开道路、赈贫贷乏、劝课耕种,民皆安其所。遂营屯田,以经略高丽。仁愿至京师,帝劳曰:“若本武将,军中奏请,皆有文理,何道而然?”对曰:“仁轨之辞,非臣所能。”帝叹赏之,超进仁轨六阶,真拜带方州刺史,赐第府邸一区,厚赉赏赐妻子,玺书褒勉。

百济国的残余势力全部消灭。孙仁师等人整顿部队班师回朝,朝廷诏令刘仁轨留下率领军队镇守百济。刘仁轨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人家,鼓励农业生产,替他们建立土地神庙,百济的民众都安居下来。守军于是垦种土地,筹划平定高丽。刘仁愿回到京城,高宗慰问他说:“你本来是位武将,写来的军事奏表文书,都合乎礼仪格式,用什么办法达到这个水平的呢?”刘仁愿回答说“:都是仁轨的手笔,不是我能写出来的。”高宗赞赏刘仁轨,破格提升他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奖给他一处住宅,给他夫人孩子丰厚的赏赐,送去盖有御印的文书进行表彰。

(节选自《新唐书》)

文言文语段二:

味书阁记

——为徐德夫右司作

〔南宋〕刘克庄

①阁在丰城山间。命名,子贱潘公也;笔题字,广微袁公也。德夫读书其上有年矣,去而仕于朝,因趁机以其所读者为天子言之,忠愤激发,几几乎忤逆上意,竟最终因为这样由省闼放还故山。或窃笑讥笑曰:“世盖有剽窃涉猎书之毫芒而光显光荣显贵遇合【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也指宾主相得甚欢;相遇而彼此投合】者。德夫无所不读,顾反而龃龉比喻彼此不和留落【谓人留滞于下,不能擢升;飘零沦落如此,意料想者书误德夫耶?德夫宁难道能味此无味之味耶?”德夫亦叹曰:“有是哉!”

味书阁在丰城的山里。取名的人是潘子贱,题款的人是袁广微。德夫在阁上读书已有好多年了。离开阁而入朝做官,就把他读书的心得讲给皇上听,抑郁在他心中的忠言谠论激切地吐露出来,几乎忤逆皇上的心意,终因此而从宫廷中放还故山。有人讥笑道:“世上大概有些人由于以剽窃书中的片言只语或一知半解地得到的零星知识,光荣地得到了君王的赏识。可是德夫无书不读,反而与君王龃龉不合而穷困失意,想来是书误了德夫吧!德夫难道能体味这种没有意义之书的旨趣吗?”德夫也叹口气说:“有这种情况呀!”

夫书无穷尽,味有浅深。尝试以古今人观之:行之笃、守之固,味之深者也;先信而后畔背叛,始合而卒离背离,味之浅者也。叔孙通、鲁两生皆学《礼》,一以取封,一没世无闻。舒、弘皆学《春秋》,一起徒步拜相,一老摈郡国非深者守道而难合迎合人意,浅者谐世而易售推行、施展欤?使其果深于书,zuo2,采摘山雌也,脱粟太牢也。苟为不然,如㗖啖,吃土炭,如嚼蜡火,将唾弃之矣。然则德夫之所味,固世之所不能味;世之所味,固德夫之所不屑味欤!

 书是没有穷尽的,而旨趣却有浅深之别。试以古代和古今的人看这问题:对书中有讲的实行得真诚、信奉得坚决的,是对书体味得深的人;先信奉而后背叛它,开始投合而终于背离的,是对书体味得浅的人。叔孙通和鲁国的两位儒生都学《礼》,叔孙通用来取得封侯,而鲁两生却到死也没有名声。董仲舒、公孙弘都学《春秋》,公孙弘被举荐,由布衣而拜相封侯,董仲舒却以垂老之年被谮zen4,诬蔑而摈弃于边远郡国。这难道不是对书本体味得深的人,因为信守道又而难于迎合人意,而体味得浅的人却谐俗媚世而容易得到人们的欢心吗?要是果真得到了书中真谛,那他吃野菜就如同吃野鸡一样鲜美,吃粗粮如同吃牛肉一样甘甜。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浅尝辄止,那他吃野菜粗粮,就同吃土和炭、嚼蜡和火一样难以下吞,将要唾弃它了。这样看来,那么德夫所体味的,原来是世人所不体味的;而世人所体味的,原来是德夫所不愿意体味的吧!

③或又曰:“阁仅三间,奚其记?”余曰:“不然。石渠、天禄,高则高矣,而不能逃莽大夫之讥;临春、结绮,美则美矣,而不能湔jian1,洗刷狎客之谤。对比德夫阁虽小,然圣贤之事具具备焉,古今之变合聚合于此,天下、后世之责在焉。德夫味之不已停止,出则为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为名臣;处退隐则为高士,为全人【人格、道德和学行等各方面毫无瑕疵的人。】是阁与天壤俱敝矣。勿记,可乎?”

又有人说:“阁仅有三间,记什么呢?”我说:“不能这样说,石渠、天禄二阁,高是算高了,而在上读书的扬雄却不能逃脱“莽大夫”的讥评;临春、结绮二阁,美算是美了,而在内宴饮酬唱的江总等人,却洗雪不了“狎客”的讥谤。德夫的味书阁虽然小,然而圣贤经天纬地的经典具备在此,贯通古今演变规律的史籍聚会在此,记载如何兼济天下、泽惠后人的图书摆放在此。德夫体味得不停不歇,出仕就成为正道而行有古之遗风的人,成为有政绩的名臣;隐退就成为超世绝俗的人,成为道德完美的人。这样,这幢味书阁将与天地一起而败坏呀!要是不写这篇记,能行吧?

(选自《后村先生大全集》)

〔注〕①省闼:禁中,宫中。②老摈郡国:指董仲舒为公孙弘所谮而出为胶西王相。③捽茹山雌也:指采食野菜如同吃野鸟的肉一样鲜美。④石渠、天禄:汉宫中藏书阁名。扬雄曾校书其中,后撰文讨好王莽,朱熹在《通鉴纲目》中称他为“莽大夫”。⑤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宫中的阁名。⑥湔: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