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听李德毅院士讲掌声响起来
今天在2016人工智能大会上,听了李德毅院士的演讲《交互认知:从图灵测试的漏洞谈开去的演讲》,这是第三次听李院士演讲,也是第三次听李院士讲掌声响起来的案例。
第一次听李院士讲掌声响起来的案例,是在网络大会上,李院士讲的是网络的相互影响,用的例子是掌声响起来;第二次是在云计算大会上,李院士仍然通过介绍掌声响起来介绍网络相互影响的效果。这次是第三次听李院士演讲:这次掌声响起来介绍的是交互认知的案例。
人们有过这样不常有的生活经历,音乐厅里在一个精彩的节目结束后,观众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很短的时间内这种嘈杂的掌声会突然转变成有节奏的掌声,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驱使观众一致的鼓掌,这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交互认知导致的自组织同步现象。
从第一次听李院士讲掌声响起来的案例,我想起来的名词是共振,人们按照相同的振动频率鼓掌,与共振有相似之处。
就如同掌声响起来是李院士最得力的武器;共振是我自己的武器。曾经从事过的行业中:供应链管理、软件、咨询、媒体,我都是用共振做为自己研究的工具。
一队人正步走,因为共振原理可以毁坏一座桥;荡秋千,利用共振原理可以荡很高;通讯利用共振原理可以远距离传送消息;激光因为共振原理,非常小的功率就可以具备非常强的杀伤力。
在供应链案例中,牛鞭效应,就是典型的消费与供给频率发生共振,形成了巨大的库存效应。
我分析小米的案例中,用振动的原理分析,小米的需求与供给体系也是共振的,因而不稳定。
在自己创办的媒体之后,我给员工讲的第一个原理就是共振原理,而在媒体的传播中,用的就是共振原理,促发新媒体的传播。我还在那个媒体的时候,我天天观察公众号的阅读数、朋友圈的转发,在有意识的形成文章传播的正反馈,也就是共振。效果是在我离开这个媒体之后,公众号的阅读量大概下降了三分之一。
共振原理应用很广,其实很多传销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非常巧,在今天第二场演讲,蒲慕明的演讲《神经科学能为人工智能带来什么?》中,介绍赫伯学习法则中,同步的突触前与突触后神经元电活动可造成突触加强或稳固。同步是另外一种共振形式。
回到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李院士通过掌声响起来的案例,是为了证明交互的重要性,李院士的观点是:人类通过交互、记忆和计算获得认知,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们太多地关注了计算智能、忽视了交互智能和记忆智能。
李院士的核心观点,回答了昨天人工智能论坛下午讨论环节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李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交互,而交互认知的本质是协商、学习: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或者协商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或者没有共识,但知晓了对方的认知,利于下一次交互;一方可以从另一方获得新的认知,学习是可以相互的。
李院士最近在自动驾驶做了很多研究,驾驶过程存在很多的交互:
1、驾驶过程中的人车交互:人对方向盘、油门和制动的长期交互,可以舒适的、凭感觉性操作,人能够自如、熟练、定性的让车完成各种精巧的运动。
2、驾驶员对周边环境和车流的交互: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对道路环境变化和周边流量不停的进行交互,用车的运动行为让周边车辆感知自身的存在,通过灯语、笛语、手势灯和附近车辆、行人沟通,认知的结果转为对自身车辆的控制,交互认知的差异,反应个人智力和运动协调能力的差异。
3、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和人的多种交互:
自动驾驶汽车:自主驾驶,拥有临时处置权。
驾驶位上的驾驶员:双驾双控。
程序调试,试验和维护人员:在线干预机器人的认知能力。
乘客:目的表达。
互联网远端车主:责任人,拥有指挥权。
互联网远端请求:预约目的地表达。
互联网远端的黑客:抵抗黑客攻击。
从自动驾驶汽车看,未来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交互认知。